笔趣阁

笔趣阁>今天也在努力做魔头百度百科 > 第329章 他是太子一更(第2页)

第329章 他是太子一更(第2页)

我们抓住这一线生机,调整“万家灯火”计划,推出“一人一忆”行动:不再追求规模宏大,而是鼓励每个人选定一个最想留住的人或事,每日三次,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以固定方式重温??可以是烧一道菜,哼一首歌,或是抚摸某件旧物。重点在于形成“记忆惯性”,让心灵建立起对抗虚无的稳定频率。

短短半月,成效显著。灰化浪潮被迫停滞于中原腹地,再也无法推进。而忆塔周边,则形成了一个直径百里的“真实结界”,草木繁茂,四季如春,连鸟鸣声都比别处清晰三分。

九月初九,重阳节。

我们发动总攻。

十万志愿者身披写满名字的麻布长袍,组成环形阵列围绕忆塔静坐。每人面前摆着一面铜镜、一盏油灯、一碗清水。子时钟响,十万人口中齐诵一段统一编撰的誓词:

>“我以血肉为纸,以悲欢为墨,

>记录此世一人一事一瞬之真。

>纵天地倾覆,岁月崩解,

>此心不改,此忆不灭。

>若有忘者,请唤我名;

>若我亦忘,请燃此灯;

>直至万古长夜,终见晨星。”

声浪滚滚,直冲九霄。

忆塔顶端,那枚铜铃悬于金光之中,持续鸣响,每一声都引发一次地动。地下深处,黑色晶石终于承受不住内外夹击,轰然炸裂!一股浓稠如沥青的液体喷涌而出,其中夹杂着无数扭曲面孔,发出凄厉哀嚎。那是噬忆兽最后的挣扎,它试图将亿万记忆搅成混沌,拉着整个世界陪葬。

千钧一发之际,槐树根系猛然扩张,如巨网般缠住晶石残骸,并释放出柔和金光。那些被吞噬的记忆碎片纷纷脱离黑液,化作点点星光升腾而起,洒向九州四方。

黎明破晓时,一切归于平静。

地底空洞塌陷,形成一座深不见底的幽潭,水面漆黑如镜,映不出任何倒影。专家探测发现,潭底已无生命迹象,唯有一块焦黑石碑,上书四个古篆:“忆即永生”。

战争结束了。

但我知道,胜利从来不是终点。

十月十五,第一批“记忆巡讲团”出发。他们背着行囊,走进偏远村落,为从未听过真相的孩子们讲述昭元王朝的覆灭、薪传书院的烈火、以及那个没有名字的小孩如何用一枚铜铃唤醒亿万人心。

途中,一名少年问道:“姐姐,现在没人强迫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还要天天讲故事?”

领队女子蹲下身,轻轻抚摸他的头:“因为忘记是最容易的事。就像野草,今天拔了,明天还会冒出来。只有不断播种真实,才能让它扎根。”

少年似懂非懂,却又认真点头。

与此同时,朝廷正式移交太庙密档。我们在其中发现一份密诏,出自现任皇帝之父,字迹潦草,充满悔恨:

>“朕承祖业,初不知‘镇国石’真相。及登基观典,方知历代帝王皆为此物奴仆。每岁需献十万‘净忆魂’方可维系统治。朕曾欲废之,然国师言:若断供给,妖物立醒,山河俱毁。故不得不续前弊,饮鸩止渴。惟寄望后人,或有大勇者,能斩此孽根……”

另附一页,乃太子昭元临终亲笔:

>“父皇,儿已查明,所谓‘永靖’,实为‘永祭’。我们不是统治者,是饲魔人。若将来有人举火反抗,请告诉他们??我不是冤魂,我是同谋。请替我,说对不起。”

我将这两份文书收入《小人物志》终卷,题跋曰:“罪不应由死者承担,救赎须由生者完成。”

冬至那日,全国举行“归名大典”。政府公开三千余座无名坟茔位置,家属可凭血缘检测认领遗骨。仪式上,每位逝者名字被逐一宣读,响彻广场。当念到“小禾”二字时,全场寂静。片刻后,一个婴儿在母亲怀中突然开口,清晰说出两个字:“哥啊。”

人群哗然。

我站在高台之上,泪水无声滑落。

次年春,忆塔旁建起第一座“记忆学堂”,教授孩子们识字、写作、倾听与讲述。教材第一课便是:

>“你有没有一个特别想记住的人?

>画下他的样子,写下他的故事,

>每天读一遍,直到你也成为别人故事里的光。”

多年后,当我白发苍苍,拄杖巡视校园,听见教室里传来童声朗读:

>“从前有个孩子,他没有名字,只有一枚铜铃……”

我停下脚步,久久伫立。

风吹过槐树,铃声隐约可闻。

这一次,我没有回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