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的饭馆通北宋起点中文网 > 293 三杯鸡(第1页)

293 三杯鸡(第1页)

吴铭算是看出来了,他的餐车在这群小孩儿眼里好比百宝箱,只要打开柜门,就能变出各种各样的美食。

“蘅儿,莫要添乱!”

紧随而出的王?板起面孔,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王蘅自不惧他,邻家的孩。。。

雪后初霁,晨光如薄纱覆在吴记饭馆的屋檐上。积雪压弯了铜铃的绳索,却压不灭灶膛里跳动的火苗。阿满蹲在灶前,用铁钳拨弄着炭火,青蓝色的火焰轻轻舔舐锅底,发出细微的“嘶嘶”声。自那日埋下北宋灶心土后,这火便再未熄过,连寒冬都仿佛绕开了这方小院。

她伸手探向陶罐,指尖触到那层温润灰烬时,心头微颤。昨夜,她又梦见了师父??不是模糊虚影,而是真切地坐在老位置剥豆子,一边哼着江南小调,一边说:“火要三人传,路要万人走。”醒来时,枕畔竟落了一片干枯的桂花,香气犹存,可屋里从未摆过桂树。

门外脚步??,小禾踩着雪进来,肩头还沾着冰晶。“师父,云南那边来信了。”她递上一张打印纸,声音轻得怕惊扰了炉火,“怒江的孩子们写了封集体感谢信,附了一幅画……画的是我们所有人,站在云端送饭。”

阿满接过信,目光扫过那些稚嫩笔迹:“陆莺姐姐的飞机上有星星”“周叔叔切的萝卜比我铅笔还细”“我想长大也当一个点灯的人”。她的喉头微微发紧,将信折好放进围裙口袋,只道:“回信的时候,替我问问他们,还想不想吃红枣粥。”

话音刚落,灶台上的锅盖突然“咔”地一响,蒸汽升腾间,一道极淡的影子一闪而过。小禾瞪大眼,刚要说话,却被阿满摇头制止。

“别惊动它。”阿满低声道,“它是来找吃的。”

果然,片刻后,一只锈迹斑斑的铁勺从碗柜深处缓缓飘出,悬停在半空,像是有人握着它轻轻搅动空气。接着,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弥漫开来,带着千年的尘埃与烟火气。

小禾屏息:“是……那位‘她’?”

阿满点头:“不止是她。每一代守灶人,只要心火未灭,都会回来喝一口热汤。”

正说着,院门被推开,李哲裹着寒风走进来,手里提着个密封箱。“刚从北京运来的。”他搓着手,脸色凝重,“专家说,那批灶心土……不止一块。”

“什么意思?”小禾问。

“他们在开封一处地下遗址发现了完整御膳房基址,共九口灶,八口已冷,唯有一口仍在散发微量热量。考古队进去时,发现墙上刻着一句话:‘南渡者三,归者一,余火寄民间’。”李哲打开箱子,取出一块暗红色土块,表面布满裂纹,像干涸的河床,“检测显示,这块土和咱们这里的同源,但活性更强??它还在‘呼吸’。”

阿满伸手接过,掌心立刻泛起一阵暖意。她忽然明白古帛书上另一句失传的话:“灶分九鼎,火传八方,唯中魂不散。”原来北宋末年,金兵破城之际,御膳监老掌柜命人将九份灶心土分藏各地,其中七份失落,两份辗转流入民间,最后一份,竟一直埋在吴记灶下。

“这不是遗产。”她喃喃道,“是接力。”

当天下午,全国十七个“传灯厨房”同时报告异常:灶火变色、器物自鸣、厨工梦中听见宋人对话。更诡异的是,所有站点的监控时间戳在同一刻停滞了整整十三秒??正是当年汴梁宫变发生的时间:宣和七年十一月初七,戌时三刻。

“他们在试图传递信息。”一位参与“薪火链”数据分析的物理学家在内部会议上断言,“不是鬼魂,是记忆的共振。就像石头记得雷击,土地记得耕种,人心一旦点燃过善念,就会在特定频率下重新激活。”

阿满没有回应这些理论。她只是让小禾把《共膳唤醒法手册》第十一版翻到附录页,指着新增的一行小字念道:“凡持火者,皆可通古今;凡炊食者,俱为司命使。”

夜里,暴雨突至。

雷声炸开天际时,陈雨桐冒雨赶到,校服湿透,怀里紧紧护着一本新笔记本。她跪坐在门槛上喘息:“我……我把校园微型厨房建起来了!学校批准我在地下室试点,十二个同学报名义工。但我们遇到了问题??孩子们不愿来吃饭,怕被人说是‘穷’。”

阿满递上干毛巾,静静听着。

“我说,这不是施舍,是共膳。我们每个人都要轮流做饭、洗碗、写感谢卡。我还贴出告示:‘你可以不吃,但请你来点一盏灯’。”女孩眼眶发红,“昨天晚上,有个从来不说话的自闭症男孩,自己盛了一碗粥,坐到角落慢慢喝完了。临走前,他放下一张纸条,上面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今天,我活着是有用的。’”

阿满伸手抚过她湿漉漉的发丝,轻声道:“你知道为什么古人要在灶台旁供一碗清水吗?”

陈雨桐摇头。

“那是给迷路的魂喝的。有些人白天笑着,夜里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你的厨房,就是那碗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