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躺在病床上回答:“我不是来体验生活的,我是来学会尊重生命的。”
这句话后来被记者写进报道,标题叫《当明星开始敬畏职业》。
一个月后,央视推出专题纪录片《真实的重量》,聚焦《烈焰之下》创作过程。镜头里,盛协蹲在训练场上帮新兵擦汗,听一位老队长讲述战友牺牲前的最后一通电话;他在暴雨中参与实战演练,泥水溅满裤腿也不肯停下;他还坐在简陋的宿舍里,听一个年轻的消防员哽咽地说:“我妈到现在还不敢看火灾新闻,怕看到我。”
纪录片播出当晚,微博热搜前十占了六个词条。网友纷纷留言:
“这才是真正的主旋律。”
“原来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人每天都在拼命。”
“盛协不是在拍剧,是在还债??替所有享受安全的人,向守护者致敬。”
而此时,另一则消息悄然浮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批复,《烈焰之下》被列入“十四五”重点扶持项目,享受专项创作基金支持,并优先安排黄金时段播出。
这意味着,它还未开拍,就已经获得了最高级别的行业认可。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
某娱乐公众号突然爆料,称盛协此次深入消防部队涉嫌“违规获取内部资料”,并质疑其团队拍摄行为可能泄露敏感信息。文章言辞激烈,附带几张模糊照片,看起来像是他在某个指挥中心附近逗留。
舆论瞬间反转。
“装什么清高?还不是借着公益捞政治资本!”
“上次靠主旋律上位,这次又要蹭应急系统的热度?”
“建议查查他有没有安全保密资质!”
一时间,攻击如潮水般涌来。工作室紧急召开会议,法务团队准备发声明澄清,宣传组则考虑暂时冻结项目以避风头。
但盛协拦住了所有人。
“不回应。”他说,“让他们骂。”
众人愕然。
“真相不需要解释,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我们真的做了亏心事,那就该道歉;可如果我们是在做正确的事,那就更不必向恶意低头。”
他转身走进录音棚,那天下午,他完成了《烈焰之下》的主题曲录制。歌名叫《逆火行者》,歌词是他在一个深夜写下的:
>“谁在浓烟里写下遗书?
>谁把姓名藏进战服?
>没有人天生英勇,
>只是选择了不退后。
>当火焰吞噬方向,
>你朝着光的反方向走??
>那是最勇敢的奔赴。”
歌声低沉而有力,没有华丽技巧,只有穿透灵魂的力量。
歌曲发布当天,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转发并配文:“致每一位逆行者,也致每一位记录者。”随后,全国上百个消防支队集体转发,评论区刷屏:“欢迎来拍我们,但请一定真实。”
那篇文章的作者很快删号跑路。业内人都清楚,这不过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抹黑行动,背后是否有推手不得而知,但结果适得其反??公众对《烈焰之下》的关注度反而飙升。
三个月后,剧集正式开机。第一场戏选在西南山区的真实森林火灾遗址拍摄。那天天气极差,乌云压顶,风势猛烈。剧组所有人都劝他等天气好转再拍,但他坚持按计划进行。
“这不是表演,”他说,“这是还原。真正的救援,从来不会挑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