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报中写道:“……如今倭国市井,皆以能说汉话,会写汉字为荣。富贵人家,无不以身穿大夏丝绸,家藏大夏瓷器为傲。民间孩童,传唱皆为大夏童谣。‘陈皇帝’之名,可止小儿夜啼。有民言:‘生不为夏人,死当为夏鬼。’其心之向化,可见一斑……”
看到这里,陈平川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他的“华夏共荣”之策,已经初见成效。
武力的征服,只能换来一时的屈服。而经济的捆绑和文化的同化,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这三年来,大夏的国力,也因为有了高丽和倭国这两个巨大的输血包,而蒸蒸日上。国库充盈,军备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陈平川”这三个字,在大夏百姓的心中,早已被神化。他是荡平四夷,开创盛世的圣君,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
而在高丽和倭国,这个名字,则代表着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
既有被征服的恐惧和屈辱,也有对强大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无论如何,他“跨海东征,荡平倭国”的功绩,和他所建立的东亚新秩序,已经被史官郑重地载入了史册。
史书上如此评价:龙兴皇帝,以盖世之武功,定东亚之乾坤。设总督,建学堂,通互市,创联军。虽有鲸吞蚕食之嫌,然亦使三国免于兵戈,享百年之太平。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而陈平川自己,却并不在乎后人如何评说。
他坐在龙椅上,看着窗外太平安宁的景象,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只要能让这片土地,让他的国家和人民,永远摆脱被侵略、被奴役的命运,他愿意承担任何骂名。
……
东亚的局势,如同一盘被陈平川精心布置好的棋局,每一个棋子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平稳运行。
没有了外患,大夏帝国这台巨大的机器,开始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内部的发展之中。
开荒屯田,兴修水利,鼓励工商,编练新军……一道道国策从京城发出,整个国家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陈平川也从一个戎马倥偬的征服者,渐渐变成了一个深居简出的统治者。
他每日批阅奏折,处理政务,偶尔去工部营造总局,视察一下新式武器的研发进度,或者去京畿大营,检阅一下军队的训练。
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然而,随着帝国的日益稳固,一个新的问题,也渐渐浮上了水面,并且成了满朝文武和后宫众人,最为关心的一件大事。
那就是——皇嗣。
陈平川登基已有数年,后宫之中,有昭华皇后,还有凤三娘、张若素、张静姝三位贵妃,个个都是国色天香,与他的感情也十分和睦。
可不知为何,几位娘娘的肚子,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是皇帝常年征战在外,聚少离多。可如今,皇帝已经班师回朝三年,几乎夜夜留宿后宫,雨露均沾,却依旧毫无结果。
这下,不光是以罗太后为首的皇族宗亲急了,就连首相赵康等一班老臣,也开始忧心忡忡。
后代,乃国家之根本。
皇帝春秋鼎盛,自然无碍。
可一个庞大的帝国,不能没有继承人。
于是,朝堂之上,开始有言官旁敲侧击地进谏,请求皇帝广纳后宫,开枝散叶。
后宫之中,罗氏更是隔三岔五地召陈平川过去“喝汤”,那些汤里放了什么补药,陈平川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
就连昭华皇后和凤三娘她们,嘴上不说,但眼神中的期盼和压力,也一天比一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