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在大臣们不注意时看了李牧一眼,眼中带着浓浓的怪罪神色,收回眼神后,接着正色的说道。
“昨天通知诸位大臣来乾清宫朝议,是因为哀家看了锦衣卫送来有关辽东的战报,对战报中女真人这种不忠之臣,屡犯宗主的行为很是愤慨,想我大明朝历代先皇心生仁慈怜悯,在这些女真人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照顾,并收留了他们,还让他们入朝为官,如今去这般对待如同昔日恩人的大明朝,哀家实在不解,这些女真人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枉顾大明朝历代先皇对他们的知遇之恩?”
关于今天小朝会的议题,昨晚在张嫣一边服侍下,李牧就简要的告诉她了,再加上,刚才来的路上,对议题的一些基本定调。
可以说今天有关于女真人的议题,李牧已经事先向张嫣表达了观点,就看这些大臣们是怎么决定的了。
“太后息怒,蛮夷之人,有史以来便多不服王化,这些蛮夷不管归附多长时间,都不会懂得我中原礼仪之浩大博深,太后自当不必为这等事情生气。”
刚刚拍马屁的官员再一次站了出来,安慰起话语间对女真人屡犯边疆的行为很生气的张嫣。
对女真人张嫣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这是一个在早年间背叛大明朝的种族,如见强大起来,就开始时不时的侵犯一下辽东边境,惹到朝廷、百姓不得安宁。
这些属于朝廷边疆的事情,倒也不会让身处宫中的她生出多少厌恶,毕竟以前这些东西离她很远,也就这一年才开始接触。
刚才所说的那段长话,还是从李牧口中了解到的。
不过,现在不同了,李牧既然不喜欢女真人,张嫣觉得有必要和夫君站在一边,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贤内助。
从今天起心中同仇敌忾的讨厌起了女真人,听到下边大臣的安慰话语,张嫣也是讥讽起来。
“哀家也是觉得,这蛮夷不管怎么怜悯,收留,教化他们,都是学不会我中原礼仪的。”
“只不过,这蛮夷女真人屡犯我大明辽东边疆,致使朝廷在辽东一带军饷所费糜大,不知诸位爱卿可有解决之道。”
“总不能像现在这样,这些蛮夷的女真人犯一次边,辽东边军就要防备一次,然后朝廷在通过战功奖赏一次,这样下去一个辽东边疆边防,就可以拖垮整个大明江山,诸位大臣让哀家如何放心,将来把一个如此不堪的大明江山交还给皇帝。”
说完,张嫣从龙案上找到兵部有关辽东的战报,拿起又扔在龙案上,响起了一声清脆。
这声清脆仿佛代表了张嫣的态度,让殿内所有大臣心中一跳,忍不住缩了缩脖子,他们都开始琢磨起来。
今天的张嫣与往日很是不同,往日不管什么样的朝政,这位监国听政的太后都给他们一种温雅不怒,语带柔意。
这突然的温怒很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女真人怎么就惹到了宫中的太后,两相之间差着很远呢。
思量之间,考虑到如今女真人的实力,大明朝的羸弱,这些大臣们还是开口劝道:“太后息怒,如今女真人势强,不可硬碰,自当。。。。。。”
站在龙案旁的李牧,看着下边这些大臣们对张嫣的劝告,虽然不是历史上的那批大明官员,却也如出一辙般,没有一个强硬的态度,都是在劝阻,认为朝廷应该坚壁清野,借城墙之厉固守,方为万全之策,不可主动出击,剿灭女真一族叛乱。
张嫣听到大臣们的劝阻,也是有些犹豫,偷偷的看向了李牧,却看到情郎眼中带着怒意。
这个时候,李牧好似听烦了这些大臣们嚼舌根,冷冷的问道:“怎么,诸位大臣要不要让太后效仿太祖皇帝下道懿旨,设女真人所建金国为永不征讨之国?”(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八章 永不招安之族
李牧的话让整个大殿为之一静,原本正在劝告不休的大臣神情一愣,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端坐于龙椅上的张嫣心中一惊,她看出李牧有生气的迹象,却没有想到竟然会如此怒火攻心,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搬了出来,用来威压这些大臣。
对于大明朝的永不征讨之国,张嫣作为太后自然非常了解,熟记于心,这也是记在大明皇室祖训中的一条重要祖训,她没有想到李牧也会如此熟悉。
李牧不仅熟悉,还知道明朝不征之国都有哪些,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初次穿越的初哥,算得上是个老油条了。
在大明朝初年,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国、倭国、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十五个国家为大明朝永不征讨的国家。
用于告诫后世子孙不得对这十五个国家恣意征讨,其中也有怕后世子孙穷兵默武的意思在里面。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这十五个国家在当时都是属于鸡肋般的存在,不是隔着大海,就是有群山阻隔,征讨起来十分不易,所以在明朝初年时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这些都是取之无用,得之劳民伤财之地。
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留下这段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在这篇朱元璋留下来的祖训中,除了有十五个永不征讨之国,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明朝初年的外部环境,朱元璋的注重点不在沿海一带,而是在与大明有着大量土壤链接的西北地区的胡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