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直到邬瑾告辞离去,这些耳朵和眼睛,都只收获了“失望”。
&esp;&esp;邬瑾走出将军府大门,迈步下石阶,不曾回头,直接去翰林院上值,到酉时冒雪进宫参加重阳宫宴,宫宴过后,回住处时,已是亥时。
&esp;&esp;他不回屋,搬把椅子坐在廊下,拢着双手,在寒风中看雪片纷飞。
&esp;&esp;而他心中思绪,竟比雪片还要杂乱无序。
&esp;&esp;他在心中写一份日录。
&esp;&esp;“元章三十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小雪。
&esp;&esp;今日见聆风,闻石破天惊之曲,如听风过万壑松。
&esp;&esp;埙声悲壮浑厚,压过曲调甚多,乃是大雪压境,狂风席卷之音。
&esp;&esp;得此一曲,可解一日之思。
&esp;&esp;能入将军府,却是因王景华敲响登闻鼓。
&esp;&esp;一纸半真半假的状子,写的十分巧妙,他背后之人,应是魏王。
&esp;&esp;魏王为谋兵权,窥视宽州已久,抓住这两件时间久远无从查证,却又有疑点之事,前来布局。
&esp;&esp;此局中,真正有用的,便是相干人等的供词。
&esp;&esp;如今事态已发,魏王一定准备好了说供词的人。
&esp;&esp;此人会是谁?
&esp;&esp;御史台能问询的人不多,一是聆风带来的亲卫,纵然被问,也是一问三不知,而且聆风敢带来,便值得信任。
&esp;&esp;二是张供奉,张供奉纵然知无不言,但所知甚少,也不会为魏王所用。
&esp;&esp;三是祁畅。
&esp;&esp;祁畅心性如草,随风摇摆,恐怕已经伏向魏王。
&esp;&esp;若他咬住聆风,聆风入御史台狱便成定局。
&esp;&esp;她以何解困?
&esp;&esp;揭发粮草克扣等事对枢部发难,逼迫枢部保全自己?”
&esp;&esp;莫聆风逼迫枢部这一条,邬瑾早已经想到过,此时事态爆发,他却总觉得自己漏掉了什么。
&esp;&esp;孤冷深秋,雪如银屑,随风涌动,濡湿一切,天地万物都显出衰败之景。
&esp;&esp;就在邬瑾衣袖变得沉重潮湿时,他忽然想到了莫聆风的道。
&esp;&esp;她的道肃杀、残酷、毫不留情,会以最小的手段,达到最大的目的。
&esp;&esp;哪怕走在对的道路上,她的手腕也分毫不差地承袭了莫千澜。
&esp;&esp;他们只在意彼此,除此之外的一切人、物,都可以牺牲和漠视。
&esp;&esp;电光火石间,邬瑾知道了她如何破局。
&esp;&esp;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