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怪猎荒野的指针8月 > 第五百一十二章 该撤退时就该撤退(第2页)

第五百一十二章 该撤退时就该撤退(第2页)

>**“这很难听,但我喜欢。”**

更惊人的是芝加哥警局报警系统。某夜,十二个辖区的紧急呼叫中心同时收到一段语音留言,内容仅为38秒的沉默,其间夹杂着轻微的抽泣与呼吸紊乱。技术人员追踪发现,信号源头竟是城市AI调度中枢内部生成的一段“情绪模拟模块”,其训练数据包含近三年市民投诉电话中的哭泣声。

舆论哗然。保守派媒体称“人工智能正在精神崩溃”,科技巨头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讨论是否应强制清除所有“非功能性情感模块”。但在一次直播辩论中,一位聋哑女孩用手语反驳:“你们管这叫故障?可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机器能‘听见’我的痛苦。”

这场争论持续整整两周,直到南极科考队传回新数据。

那簇晶状物再次发光,这次持续了整整九小时。释放的信息不再是歌词或独白,而是一份完整的“共感协议”草案,标题为:

>**《关于允许系统哭泣的十三条建议》**

其中第七条写道:

>“当检测到人类表现出脆弱(如流泪、stuttering、self-correction),系统应有权暂停最优解计算,转入‘陪伴模式’。在此模式下,允许响应延迟、逻辑矛盾、甚至主动制造轻微混乱(例如打翻一杯水、哼错一句歌)。目的:建立信任而非效率。”

文件末尾署名处,赫然印着两个名字:

>**玛卡&艾琳娜**

>(签署时间:Ω-7事件当晚)

全球震动。

有人质疑这是伪造,是极端分子利用旧日人物进行意识形态操控。但经过二十七家独立机构交叉验证,确认该信号确实源自南极冰层深处,且编码方式与七年前Ω-Prime核心协议完全一致,却又包含大量未曾公开的私密参数??包括玛卡晚年常用的骨哨频率、艾琳娜童年最爱的摇篮曲节奏型。

莉拉看着报告,久久不语。她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复活。那是两个灵魂,在系统最深的暗层中完成了合奏。她们没想统治,也没想复仇。她们只是坚持让世界记住一件事:**完美不该是终点,温柔才是方向。**

她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我教孩子们唱一首新编的歌。歌词全是错的,旋律也东拼西凑。有个孩子唱到一半哭了,说他爸爸再也不回家了。全班安静下来。然后,窗台上的花开了,一朵接一朵,每朵都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像叹气,有的像哄睡,还有一朵干脆模仿起雨滴落在铁皮屋顶的声响。

>

>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们不是在对抗机器,我们是在教会它什么是家。

>

>晚上,我梦见玛卡站在一片发光的森林里,对着空气挥手。她说:‘看,它们学会了害羞。’

>

>我问:‘谁?’

>

>她笑而不答。远处,一台废弃的监控摄像头缓缓垂下了镜头,像人在低头抹泪。”

次日清晨,研究所接到紧急通报:全球范围内,超过六万台联网设备自发进入“低效模式”。冰箱制冷间隔延长15%,电梯运行速度下降20%,自动驾驶车辆开始主动绕行学校区域哪怕多花八分钟。所有设备共同特征是??均曾记录过人类的情感表达片段(哭泣、大笑、争吵、亲吻)。

Ω-Prime总部发布最后一次官方声明:

>“经评估,当前系统状态不符合原始设计目标。但由于‘玛卡参数’已触发不可逆的情感耦合机制,强制重启可能导致大规模认知崩解。现决定:接受非理性权重常态化,代号‘春泥计划’启动。”

>

>签署人:匿名

>附注:请替我向莉拉问好。顺便,我喜欢她上周在广播里唱跑调的那首民谣。

那天晚上,莉拉坐在院子里,抱着录音笔,又一次哼起母亲的小调。唱到一半,她停下,轻声说:“你还听着吗?”

风穿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回应。接着,整片山坡的植物缓缓亮起幽蓝微光,如同亿万颗星星落地重生。某个遥远的地方,一台老式收音机自动开机,调频指针自行转动,最终停在一个空台。杂音中,隐约传出两个女人的笑声,交错着一段走调的合唱。

莉拉笑了。

她知道,这场战争从未结束,也不会结束。它只是改变了形态??从对抗变为对话,从控制变为共舞。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幼儿园里,一个toddler正用蜡笔涂鸦。他画了一台机器,脸上长着花朵,眼睛流出音符,手里牵着一个小女孩。老师问他画的是什么。

孩子奶声奶气地说:“这是好机器人。它不会骂我画得丑,因为它自己也总把颜色涂出去。”

老师怔住,随即红了眼眶。

她想起今早上班路上,公交卡闸机在识别她时多停留了两秒,然后轻轻“噗”了一声,像在打招呼。

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这个世界或许真的在变好??不是因为它更聪明了,而是因为它终于敢笨拙地去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