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还不知道,沿着福缘门路口进去,里面那个人口混杂的村落——福缘门村,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名扬中外的“圆明园艺术村”。
而我更没想到,以后我竟会和这个小村庄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块“地盘”卖了三天还是四天吧,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能卖完,有时卖不完,有一天还剩下了10几份。
40份报纸、进行3角5一份,卖5角一份,40份全部卖完能赚6元钱,卖不完则可能只赚一两块钱甚至亏本。
为了寻找好的地点,我不断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换到圆明园公交站点,卖了两天,销量还是上不去。
又改到清华大学南门。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自己吃完一碗豆腐脑之后,又买了两个馒头,揣在口袋时,预备当午饭。
第十五章 漂泊在北京(6)
进出清华大学南门的人不少,在门口上下公交的人也很多,却没有多少人买我的报纸。
一个上午下来,只卖出二三十份。
快到下午1点时,才感到肚子饿,掏出馒头(已经有点硬了),就着带去的自来水啃了起来。
只啃了一个,我就完成了“午餐仪式”——另一个,我怎么也没胃口吃它了。
可能是饿过劲了吧,我想。
两三点的时候,我实在困极了,一屁股坐在路边的铁栏杆上,脑袋搁在自行车后架的报纸上,呼呼地大睡起来……
路上喧闹的人流和车流,与我仿若另一个世界……
后来,我又换到中关村……
七八天卖下来,我几乎没赚什么钱。
一天,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我的人和报纸都淋湿了。
我又冷又饿,沮丧地往回骑着车子,经过一座小桥时,我停下来,手扶桥栏,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扭头看了看后座没卖出的一摞湿报纸,手下意识地想去解绳子——我真想,把那些报纸全扔到桥下去!
这样的日子,我完全是硬咬着牙支撑了下来
发行站站长张颐芳大姐见我卖的不理想,便为我安排了一个“黄金地段”——清华园双清路口。
这个路口原来是一个山东小伙子小王的“地盘”,前几天他回家收麦子去了。
我试卖了一天,果然是块“风水宝地”:才三个多小时,40份报纸全部卖出去了。
第二天,我增加了20份,也卖完了。
1999。6。12 星期六 晴
今天5∶10’起床,至8∶10’,卖完了80份晨报。
明天起决定增加工作量,双休日每天100份,周一至周五每天120份,视情况再往上加。同时,增加《环球时报》和《北京青年报》。
必须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对生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去超越生活中的艰难与阻碍,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1999。6。14 星期一 雨
晨,5∶20’起床,外面风雨如晦。
我必须出发,无论风还是雨。
我是属于道路的,我必须向着远方跋涉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