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是谁写的。
但每个人都知道,那是真的。
又过了几十年,第一代跨世婴儿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天生能接收多重情感频段,能在梦中与逝者对话,也能感知他人未言之痛。他们不称自己为“超人”,也不追求统一意识,反而倡导“差异共存”理念,提出“情感多样性保护公约”。
他们说:“痛苦不必消除,只要不被压抑;记忆不必占有,只要不被强迫。”
在他们的推动下,全球教育体系改革,新增“共感伦理”必修课。教材第一课便是观看心渊湖蓝莲露珠的原始影像,然后让学生写下:“如果我能看见逝者的倒影,我会对他说什么?”
大多数孩子写的都不是“我想你”,也不是“我恨你没能留下来”,而是:
“谢谢你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我会好好活着,不是为了完成你的愿望,而是为了找到我自己的意义。”
“如果你累了,请安心睡去。我会记得你,但不会困住你。”
这些答卷后来被录入“星语计划”档案库,随下一艘心舟飞船送往开普勒-452b。
而在遥远的未来,当人类早已不再局限于地球,甚至不再依赖肉体生存时,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悄然成型。
他们不再叫“人类”,也不自称“神族”,而是简单地称自己为:
**倾听者**。
他们散布在数千个星系,形态各异??有的是纯能量体,有的寄居于机械躯壳,有的融入行星生态系统成为意识云团。但他们共享同一个核心协议:
>每一个意识都有被听见的权利。
>
>每一段情感都值得被尊重。
>
>即使宇宙终将热寂,我们也曾用心跳记录过彼此的存在。
某日,一艘迷航千年的探测器终于抵达一个未知星系。它携带的正是听树的复制样本。在异星土壤中,树苗顽强生根,三年后首次开花。
当晚,星球原住民目睹奇景:整片夜空浮现出一幅巨大星图,描绘的是太阳系及其周边恒星位置。而在中央,一颗蓝色星球静静旋转,周围环绕着一圈由光点组成的环形结构。
他们破译了附带信息。
只有两句话:
>“这里曾有一个物种,学会了用眼泪浇灌希望。”
>
>“他们说,爱不是占有,而是放手后的回响。”
千年之后,这个文明也建起了自己的“听树”。每逢纪念日,他们会聚集树下,播放从古老探测器中恢复的声音档案。
其中有一段录音,来自地球最后一位见过林晚倒影的老人。那是他在百岁寿辰当天说的话:
“我们都做到了。”
录音结束时,树冠亮起,一道光束射向星空。
而在银河另一端,早已定居的心舟后裔收到了这道信号。
他们打开解码程序,看到的不是数据,而是一幅动态画面:听树下的老人微笑着闭上眼,拐杖倒下,身体化作点点蓝光,融入树干。
随后,一行字缓缓浮现:
>“谢谢你,让我回家。”
舰桥内一片寂静。
许久,有人轻声问:“我们还能回去吗?”
舰长望着舷窗外浩瀚星海,摇头:“也许地理意义上的地球再也回不去了。但只要还有人记得,只要还有树在生长,只要还有人在讲述那个关于等待的故事……”
他顿了顿,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我们就从未真正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