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风起,吹动案上未干的朱砂,印痕如燃。
那正是他亲手盖下的“火契”印。
一印下去,半个王朝的旧骨便此碎裂。
——
三日后,朝堂震动。
御史台以“新律”裁定,削三部旧例官八人,罢权相二员,充军流放者无数。
民间传言:自律印封国,朝廷无私。
但朝中暗流涌动。
旧臣议事于私阁,低声交谈。
“此律若行,三省权尽归中枢,诸藩何立?”
“皇上此意,不止律法,而是以法锁权。”
“若锁久了,天也要裂。”
——
同夜。
宁凡召沈彦、李策入殿。
灯火长明,殿中香气沉沉。
宁凡指向地图,道:“律立则国清,然清后必虚。虚则生乱。诸藩旧权既削,朕需立新制,以守法而不滞权。”
沈彦拱手:“陛下欲立何制?”
宁凡言简意赅:“设‘审议院’,以律官、文士、民吏各选三十人,凡国法、征税、刑章、田制之事,皆先议于院,再上于朝。此为‘民议之源’。”
李策怔住,几乎以为自己听错。
“陛下要……让民议政?”
“民不可治朝,但可治法。”
宁凡缓缓起身,手指按在地图上的中原之心处。
“若法之所向,皆由民言,则法不死于纸。”
沈彦低头:“陛下此意,恐为千载未有。”
宁凡目色如铁:“千载皆误。”
——
朝会再启。
“审议院”设于左都门内,分上、下两殿。上殿由律官、御史、工部正言组成,下殿由民吏、商士、耕户代表列坐。
此制一出,朝堂几乎炸裂。
赵衡当场上奏:“民议乃妄,恐乱纲常!”
宁凡答:“纲常若不立于理,而立于威,则非纲常,而是枷锁。”
赵衡面色惨白,却不敢再辩。
那一刻,群臣终于明白,陛下不止在立法,而是在改天。
——
三月后,《火契律典》正式颁行天下。
百姓初闻,半不信,半惊异。
律印副本悬于各州公署,每三月由御史复核。
凡民可具申,凡官可纠驳。
民间讼案激增,但其中冤案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