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原因是双恒星系统的复杂引力与小行星带的共同影响。
南门二的这两颗恒星可不像月球环绕地球,是一个接近圆形的轨道。
它们质量相近,绕着共同的质心旋转,最近与最远时的距离相差三倍以上。
万有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意味着在这两颗恒星81年的公转周期中,南门二A对小行星带的引力最多会相差十倍。
引力的扰动让小行星带的陨石形成了一条离心率相当大的狭长椭圆形环带,给这颗冰雪星球带来了大量的陨石轰击。
陨石掀起的尘埃颗粒在远离赤道位置的高纬度地区形成尘埃云,让本就寒冷的永冻区域接收到的阳光更少。
就在恒星的大烟花消失之后不久,一片耀眼的流星划破夜半球的天空。
它们大部分都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少部分在距离地表十几公里的地方爆炸粉碎,像是烟花表演的余辉。
其中一颗直径不到一米的小陨石碎片坠落在距离两人一百多公里外的冰面上,在冰冻海洋表面砸出了一个直径数百米的大水坑。
堪比通古斯爆炸的陨石平均十年才能见到一次,但这些直径小于十米的小石头却很常见,这颗冰雪星球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流星雨。
李恒身影略微模糊就出现在了那个水坑旁边,江越也紧随其后地出现在了那里。
直径数百米的水坑内是被陨石轰炸的灼热沸腾的海水,待到沸腾的海水温度渐渐降低之后,某些小生物从海中漂浮了上来。
在另一颗恒星的微光下,隐约可见一些微生物聚集成团簇拥在这里。
李恒蹲在水坑旁,伸出手捧起一些海水,看着里面的那些小生命道:
“脱离了原始热泉生态的生命,与蓝细菌类似的生物。”
比起生存在三百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热泉环境里的厌氧生物,这些与蓝细菌类似的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获得更多能量并释放出氧气。
但这颗冰雪星球自转一周需要大约15个地球日,漫长的夜晚会让赤道位置解冻的海面再次冰冻。
不同于地球的环境限制了它们能够获得的能量,因此这颗星球上的生命发展出了有些不同于地球生命的特质。
当冰雪星球进入夜半球的时候,缺少恒星光芒直射的赤道海洋会再次被冰封。
此时它们就会聚集在一起等待阳光的到来,并且利用从太空中坠落的陨石的物质与热量度过这段缺少阳光的黑夜时间。
按照在地球上的经验,随着这些蓝细菌的数量逐渐增多,将会形成类似于地球太古宙的大氧化时代。
它们产生的氧气将会孕育出更多的好氧生物,为藻类等多细胞生物的出现铺平道路。
但这一过程在中途就被打断,大氧化事件只进行了一半就结束了。
一袭白衣的江越站在李恒身后,看着那些在陨石的热量刺激下变得活跃的小生命道:
“根据古戈尔科技探测得到的数据,这一次的星球解冻期从大约五千万年前开始,这是这颗星球的第十个解冻期。”
在地球上的大氧化事件中,蓝细菌成为了世界的主角,而被它们扫到垃圾堆里的则是另外一种生物,生产甲烷的厌氧细菌。
这些厌氧细菌的消亡与蓝细菌生产的氧气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当时地球上的火山地质活动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