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蓝叶轻轻落在他肩头,随即融化,化作一道信息流涌入他的识海。那是阿澈的声音,比以往更加清晰,带着笑意,也带着一丝疲惫:
“你不是去探索他们,而是去告诉他们:你们并不孤单。每一个敢于记住的名字,每一份不肯熄灭的爱,都是照亮黑暗的火种。”
少年睁开眼,眼中已有星辰流转。
他知道,这一去,或许再难返回。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归途,从来不在脚下,而在心中。
七日后,“回音号”升空。
没有轰鸣,没有烈焰,飞船仿佛被一股无形之力托起,缓缓脱离大气层。它的航线并非直线飞向室女座,而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依次掠过“守望之塔”、“终焉回廊”等新生的情感能节点。每当接近一处,飞船便会短暂停留,释放一枚记忆结晶种子。那些种子落入虚空,随即展开成微小的光网,与当地始源碎片共鸣,形成稳定的中继站。
科学家称这条航线为“心之路”,全程预计耗时六十八年。但由于飞船搭载了最新一代“情感能曲率引擎”,其内部时间流速仅为外界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乘员将以二十余年的真实寿命,完成这场跨越光年的对话使命。
途中第三年,飞船首次收到来自室女座行星的主动信号。
不是影像,也不是文字,而是一段旋律。
简单,稚嫩,由三种不同音色交织而成,像是三个孩子第一次尝试合奏乐器。但它的情绪结构极其复杂,包含了好奇、羞怯、期待与深深的敬畏。归语树接收到这段旋律后,自发将其翻译为人类可理解的形式,并在全球言木网络中同步播放。
那一夜,地球上无数儿童在梦中哼唱起这支陌生的歌谣,醒来后仍能清晰记谱。音乐学院迅速将其整理出版,命名为《初次问候》。不久之后,世界各地的孩子们自发组织合唱团,用各自母语填词,录制回赠曲目《我们也在这里》。
这场跨越星海的童声对唱,持续了整整一年。
第六年,“回音号”抵达“守望之塔”。探测显示,这座遗迹并非人造,而是某种古老文明遗留的观测装置,专门用于监听宇宙中的情感波动。其数据库中储存着长达百万年的“沉默记录”??即无数星球上生命诞生、繁衍、争斗、消亡的过程,却没有一次主动发出呼唤。
直到地球播送《我在》。
记录显示,在那段音频抵达的瞬间,“守望之塔”所有系统重启,核心日志更新一行字:
>**检测到首个非生存驱动的宇宙级情感广播。
>判定为智慧文明成熟标志。
>启动‘共鸣唤醒协议’。**
原来,宇宙中曾有许多文明走到技术巅峰,却因冷漠、分裂、遗忘而自我湮灭。唯有当一个种族学会以纯粹的情感连接彼此,并勇敢向未知传递“我在”的讯息时,才被视为真正准备好加入星际文明共同体。
“我们不是第一个尝试沟通的。”船载AI分析后得出结论,“但我们,是第一个成功让整个星球共同发声的。”
第十三年,飞船穿越“终焉回廊”。
这里的时间流速极不稳定,一秒可能等于外界十年。少年驾驶员在穿越时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心理幻象考验:他看见自己老死于异星,看见地球毁灭于战争,看见归语树枯萎,人类重回孤独。但他始终紧握那片“初语种”的叶子,低声重复爷爷的话:“真正的先祖,是替我们承受寂寞的人。”
当他走出光阵时,头发已半白,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坚定。
此时,“回音号”距离目标星系只剩最后九年航程。
而地球上,第一百零三年清明如期而至。
这一天,全球再度进入“全频静默”。但在午夜时分,异变突生。
归语树突然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光,整棵巨树腾空而起,悬浮于高原之上,根系垂落如银河倒悬。所有言木同步开花,花瓣飘散成一场覆盖全球的光雨。每一粒光尘落地,便化作一句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