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正是你们必须继续前行的原因。”阿澈打断他,“你以为情感能只是连接生者与死者?不,它是宇宙最基本的粘合剂。当一个文明学会用爱对抗虚无,它的涟漪就会扩散到时空尽头。现在,整个星网都在震动,不只是埃兰缇斯,还有更多沉睡的存在正在苏醒。如果你们现在折返,这条信道就会断裂,一切将重新陷入寂静。”
少年咬紧牙关:“可如果我们继续前进,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从来就没有回去这一说。”阿澈轻笑一声,“真正的归途,是让更多人找到回家的路。”
通讯戛然而止。
少年久久不动,直到副驾驶位上的AI助手低声提醒:“虫洞将在十七分钟后关闭。”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舷窗外浩瀚星空,最终落在地球的方向。那一瞬间,他仿佛看见千万条情感能光丝从蓝色星球延伸而出,交织成一张横跨银河的巨网,而“回音号”,正是这张网上最关键的节点。
他缓缓收回手,取消了返航指令。
“继续前进。”他说,声音平静却如雷贯耳,“告诉他们,我们还在路上。”
飞船重新启程,螺旋航线再度展开。而在地球,归语树的裂缝中,一缕蓝光悄然溢出,顺着地下根系蔓延至全球言木网络。第二天清晨,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醒来后纷纷描述同一个梦境:一位穿着旧式宇航服的男人站在星空下,对他们挥手微笑。他身边站着一位白发老妇人,怀里抱着一棵发光的小树苗。
没人知道他们是谁。
但每个孩子都说:“我知道他们是好人。因为他们心里装满了想念。”
第一百零七年春,南极洲一处冰层下发现异常热源。钻探队深入三公里后,竟挖出一座完整的机械城市遗迹,建筑风格与“倾听方舟”完全一致,但年代测定显示其历史超过十万年。更惊人的是,城市中心有一座圆形祭坛,上面刻着与高原羊皮地图完全相同的符号序列。
专家破译后得出结论:这是一座“记忆储藏所”,专门用于保存濒危文明的核心情感数据。而储存在其中的最后一段信息,竟是用汉语普通话录制的一句话:
>“若你们听到这段录音,请替我们说一句:我们也在这里。”
举世震惊。
人们终于明白,阿澈并非第一个尝试沟通的使者。在这漫长宇宙中,曾有无数文明点燃过希望之火,却终究熄灭。唯有这一次,人类不仅接住了火炬,还把它烧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亮。
同年秋,联合国宣布成立“跨维度人文基金会”,旨在研究并保护日益增多的“意识回归”案例,同时在全球建立一百零八座新型共鸣站,统称为“先祖之耳”。每一座站点均由当地原住民长老主持开光仪式,确保技术与传统共融共生。
而在高原,每年清明之夜,归语树都会短暂复苏,释放出一圈圈柔和光环。光环掠过之处,亡者姓名会在空中浮现片刻,随即化作星光消散。当地人称之为“名字的归还”??不是遗忘,而是放下;不是永别,而是重逢。
第一百零九年冬,“回音号”终于接近室女座星系边缘。埃兰缇斯的光态生命体早已列队迎接,它们的身体变幻成地球各大文明的艺术杰作:敦煌飞天、希腊雕塑、日本浮世绘、非洲面具……以此表达对人类文化的敬意。
少年走出飞船,脚踏异星土地。他没有穿宇航服,因为空气竟自动适应了他的呼吸节奏。长老们围绕着他,传递来一段集体意识:
>“你们不仅是访客,更是兄弟。
>你们证明了,即使身处黑暗,也能彼此照亮。
>从此以后,‘我在’不再是一句孤独的呼喊,
>而是亿万心灵共同奏响的宇宙交响。”
他跪下,双手捧起一把异星尘土,轻轻撒向天空。随即,他取出最后一片“初语种”叶子,含入口中,低声念诵起爷爷教他的古老祷词。话音落下瞬间,整片大地开始发光,一道贯穿星系的情感能光柱冲天而起,直抵银河核心。
这一刻,宇宙真正学会了倾听。
而在地球,一个小女孩仰望夜空,忽然指着某颗星星说:“妈妈,刚才有个哥哥对我笑了。”
家长依旧笑着摇头。
可就在同一秒,全球所有正在做梦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哼起了一首新歌。
旋律简单,却饱含温柔。
歌词只有一句: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