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二分钟,全网播放量破亿。央视新闻客户端主动转发,并配文:“当科技遇见美学,中国电影正走出自己的路。”人民日报微博评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创造未来。”
舆论风向瞬间扭转。
原本攻击刘伊菲“崇洋媚外”的账号集体沉寂,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青年创作者自发剪辑的“致敬吴宸”视频。B站首页前十条中有六条与《星际穿越》相关,知乎热榜第一提问变为:“为什么中国终于有了能影响世界的电影?”
王兴在朋友圈转发《镜头之后》,只写了一句:“掌舵者,从来不在船上,而在风里。”
与此同时,冯小刚的《一四七七》遭遇口碑滑铁卢。尽管首日排片高达42%,但豆瓣开分仅6。1,观众普遍批评“影帝演技在线,剧本空洞乏力”,尤其阿德里安?布洛迪的角色被指“工具人化”。海外发行商纷纷撤回预购合约,Netflix最终只以象征性价格买下流媒体版权。
冯小刚在酒局上摔了杯子:“老子砸了两个亿,请来奥斯卡双帝,结果还不如吴宸一支广告片?”
没人敢接话。
而在洛杉矶,金球奖提名名单揭晓。
《星际穿越》入围四项: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外语片。
吴宸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导演。
当晚,他在酒店阳台上接到李安电话。
“恭喜。”李安的声音温和依旧,“你做到了我一直想做的事??让世界认真看华语电影。”
“我只是走了您没走完的路。”吴宸望着星空,“您打开了门,我试着把它踹得更开一点。”
挂掉电话,他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一封公开信。
标题是:《致所有仍在坚持讲故事的人》。
信中,他回顾了从北电毕业至今的十年历程,谈及创作的孤独、资本的博弈、审查的压力,以及每一次濒临崩溃时,支撑他走下去的,始终是“相信电影的力量”。
最后一段写道:
“有人说,这个时代不再需要导演,只需要流量。可我想说,正因为信息爆炸,我们才更需要有人守住叙事的尊严。我不怕争议,也不惧打压,因为我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走进影院,在黑暗中等待光影亮起的那一刻,电影就永远不会死去。
而我,将继续前行,哪怕前方无人。”
信件发布二十四小时内,转发超百万。哈佛电影协会将其收录为年度必读文献。NYUTisch学院邀请吴宸担任客座教授,开设“东方视野下的科幻叙事”专题课程。
与此同时,星宸影业宣布启动“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每年遴选十位新人,提供百万级启动资金及全流程技术支持。首批报名人数突破八千,其中包括多位海外留学生。
风暴,已然成型。
某夜,吴宸独自回到地下工作室。屏幕依旧播放着那段未来都市的测试footage。他静静看着,直到技术人员悄然退去。
他走上前,伸手触碰监视器边缘,仿佛能摸到那个尚未诞生的世界。
“爸爸还会回来吗?”画外音响起,是《星际穿越》中小女孩的台词。
吴宸闭上眼。
再睁开时,目光如炬。
“会的。”他轻声说,“只要还有人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