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们在影院里流泪,在深夜里重燃斗志,在绝望中想起某句台词而没有关掉闹钟??那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
>致所有还在坚持的人:
>你不必完美,但请务必真实。
>你或许渺小,但从不曾无用。
>请记住:
>你还活着,就还有可能。
>
>??陈飞”
信件发布于次日清晨。
短短六小时内,转发超三百万人次。无数网友自发接力,在社交平台写下自己的“真实故事”:有抗癌成功的女孩晒出化疗前后对比照;有失业半年的年轻人分享今日求职进展;有母亲留言:“我儿子看了《身份》,今天第一次主动去上学了。”
与此同时,教育部官网发布公告:将《冷辣滚烫》《我们一起摇太阳》纳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推荐观影目录”,并建议各地学校组织专题讨论。
文化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态:“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它们不是娱乐消费品,而是时代的精神镜像。”
风波未平,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某境外媒体发文指责《身份》“宣扬暴力美学”“鼓吹非理性牺牲”,试图将其污名化。国内部分自媒体跟进炒作,称“陈飞团队制造悲情营销”“利用公众同情心收割流量”。
面对质疑,贾铃首次发声。她在直播中摘下墨镜,露出尚未完全消肿的右眼:“你们说我炒作?那请问,谁能炒得出这种伤?谁能P得出缝了七针的伤口?我不是拳手,但我愿意为了这个角色,变成一个真正的战士。如果你觉得这是表演,那你根本不懂什么叫拼命。”
郎朗随后转发:“艺术的尊严,在于真实。若连真实都要被质疑,那我们还有什么可相信的?”
彭昱畅拄着拐杖出现在发布会现场:“有人说我拿命换戏。没错,我是拿命在演。但比起那些真正躺在病床上的人,我这点付出算什么?我不怕争议,只怕阳子的故事被人遗忘。”
舆论再次反转。
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站出来支持。张艺谋发博:“三十年来,我见过太多精致的虚假。今天终于看到一部敢于流血的电影。”徐峥评论:“这才是中国电影该有的脊梁。”
而陈飞始终沉默。
直到一周后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论坛上,他作为嘉宾登台。主持人问他:“面对这么多争议和压力,你有没有后悔过?”
他摇头,声音平稳:“从来没有。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出发点都不是名利。我们只是想告诉这个世界:有人在认真活着,有人在用力爱着,有人哪怕遍体鳞伤,也不愿低头。
“如果这叫疯狂,那我愿意做个疯狂的特技演员??在现实的高墙上翻腾、旋转、坠落,只为让观众看清,那一道划破黑暗的弧光。”
台下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那天晚上,他回到工作室,发现门口放着一个匿名包裹。里面是一幅画:一群模糊身影站在废墟之上,手中举着燃烧的火炬。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你们点燃了我快要熄灭的心。现在,轮到我去照亮别人了。”
他将画挂在墙上,正对着工作台。
窗外,城市的灯火如星河铺展。远处高楼LED屏正循环播放《身份》的经典镜头:贾铃满脸鲜血,眼神却如刀锋般锐利,缓缓抬起手套,指向对手。
画外音响起:“你说我不该来这里……可你说,我是谁?”
陈飞坐下,打开新项目文档,敲下第一个标题:
**《燎原》**
他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
但他们已经赢了第一步??让人们重新相信,真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