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跟随裴光庭一起离开之后,兴庆宫内外所聚集的时流朝士也并没有减少,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息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闻讯赶来的时流也越来越多,就连一些今日休沐在家的朝士也都纷纷赶来了这里。
终于在。。。
张岱站在兴庆宫门前,目光如刀,冷冷扫过裴稹窄那一行人。裴窄被他喝止在原地,脸上的得意瞬间僵住,随即转为怒意,手按佩刀,嘴唇微动似要发作。可就在他欲开口之际,张岱已抬手一挥,身后数名金吾卫士卒立刻上前,列成一排,横刀挡在裴窄面前。
“查安相公门下公子又如何?”张岱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宫禁重地,岂容私党喧哗?你等若再前进一步,休怪我不讲情面!”
裴窄脸色涨红,指着张岱颤声道:“你……你竟敢如此无礼!我乃宰相之子,你不过一介寒门后进,也敢拦我?”
“宰相之子?”张岱冷笑一声,眸光锐利如剑,“便是皇子皇孙,入宫亦需守规。你父虽居相位,然今日之事尚无定论,你便在此耀武扬威,是欺圣人不在,还是欺朝廷无人?”
这话一出,四周顿时鸦雀无声。连远处围观的朝士们都倒吸一口凉气。谁也没想到,张岱竟敢当众驳斥宰相之子,且言辞如此凌厉,毫无退让之意。
裴窄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身后几名门生家奴面面相觑,竟无人敢上前。倒是张侍御从旁快步走来,低声劝道:“八郎,何必与他一般见识?眼下宫中未有消息,不宜再生事端。”
张岱冷哼一声,并未退让,只淡淡道:“我非与他争口舌之利,而是守宫规法度。若今日纵容一人越界,明日便有百人效仿。到时候,这兴庆宫岂不成了市井闹市?”
他说完,转身面向宫门,朗声道:“传令下去,自此刻起,无论何人,未经宣召不得擅入宫苑一步!违者,以冲撞宫禁论处!”
金吾卫齐声应诺,气势森严。围观人群纷纷后退,原本拥挤的宫门前顿时清出一片空地。裴窄咬牙切齿,却终究不敢再动,只得带着党徒悻悻退至一旁,远远瞪视着张岱,眼中满是怨毒。
张岱却不屑一顾,转身走向角落一处凉棚下,那里贺知章、王翰等人正等候多时。贺知章见他过来,连忙起身迎上,低声道:“八郎,你方才那番话固然痛快,可也树敌太深。裴稹窄回去必会添油加醋向其父哭诉,恐对你不利。”
王翰亦点头附和:“是啊,如今姜相公与裴相公对峙未分胜负,你这般挺身而出,怕是要被人视为姜党核心人物了。”
张岱坐下,接过仆从递来的茶盏,轻啜一口,神色从容:“我本就是姜门弟子,何须避讳?况且此事关乎朝纲法纪,岂能因私惧而退缩?若人人畏首畏尾,那还谈何匡扶正义?”
贺知章叹道:“你说得不错,可世道险恶,君子坦荡,小人阴鸷。你今日之举,虽正气凛然,却也为日后埋下祸根。”
张岱微微一笑:“祸福自有天定。我只问本心无愧与否。若因惧祸便缄口不言,那还不如归隐山林,何必仕宦于朝?”
三人正说着,忽见一名内侍匆匆从宫内奔出,手持黄帛诏书,高声宣道:“圣人口谕??召监察御史张岱即刻入苑觐见!”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众人皆惊,不知圣人为何独召张岱。贺知章与王翰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震惊与担忧。韦恒站在不远处,脸色煞白,喃喃道:“怎会是他?他不过二十出头,何德何能得蒙圣眷?”
而裴窄更是勃然变色,几乎要冲上前质问,却被身旁亲信死死拉住。他们清楚,此刻若再闹事,只会更加难堪。
张岱却神色平静,缓缓起身,整了整衣冠,对着内侍拱手道:“臣遵旨。”
说罢,他迈步随内侍步入宫门,背影挺拔如松,毫无迟疑。
穿过重重回廊,绕过龙池碧水,张岱被引至沉香亭畔。此处幽静清雅,四围花木扶疏,正是玄宗平日召见近臣议事之所。亭中已有两人端坐,一位身着紫袍玉带,面容肃穆,正是宰相姜行威;另一位则身穿绯袍,神情凝重,乃是裴稹融。
而在亭中央主位之上,坐着的正是当今圣上??唐玄宗李隆基。
玄宗年近五旬,眉宇间英气犹存,双目炯炯有神。见张岱进来,他微微颔首,示意其跪拜行礼。
“臣监察御史张岱,叩见陛下。”张岱伏地稽首。
“免礼。”玄宗声音温和却不失威严,“抬起头来,让朕看看你。”
张岱依言抬头,目光坦然直视天颜。
玄宗打量片刻,忽然笑道:“年纪轻轻,胆识倒不小。方才你在宫门外呵斥宰相之子,可曾想过后果?”
张岱正色道:“启奏陛下,臣所行者,非为私愤,实为宫规。宫禁之地,不容僭越。若因身份尊卑便可肆意妄为,则法度何存?朝廷何以立信于天下?”
玄宗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一个‘法度何存’。那你可知,今日之事,因何而起?”
“回陛下,”张岱沉声道,“据臣所知,姜相公与裴相公之争,始于赋税改制之议。姜相公主张清查隐户,均平赋役,以充国用;裴相公则以为此举扰民太甚,宜循旧制。二人各执一词,遂致廷争。”
玄宗轻抚案几,叹息道:“你说得不错。然则你可知道,朕为何将你们都召入宫中?”
张岱略一思索,答道:“陛下圣明,必是不愿见宰辅失和,朝堂纷争,故欲亲自裁断,以定是非。”
“说得通透。”玄宗微笑,“但你还少说了一层??朕召你来,不只是听你陈述政见,更是要看你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