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笔趣阁手机版 > 第326章 人才(第1页)

第326章 人才(第1页)

大营村,代销店。

天气渐冷,代销店里升起了煤炉,橘红色的火苗在炉口跳动,将周围的空气烘得暖融融的。

村里的闲汉和老娘们们围在桌边打牌说笑,洗牌声、说笑声混着煤炉里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

雪落无声,却在每个人的脚印里留下回响。冯家屯的清晨比往常更静,连鸡鸣都迟了半拍。达瓦扎西推开木门时,冷风裹着细碎雪花扑在脸上,她抬头望去,大棚顶上的积雪确实不对劲??那不是风吹自然堆积的弧线,也不是融水滑落形成的沟壑,而是一道道纤细、交错、近乎有意识的纹路,像某种古老文字被大地用霜笔写就。

她快步走向观测井,阿杰已经蹲在那里,小脸冻得通红,手里攥着一支铅笔,在本子上临摹那些雪中痕迹。“老师,你看!”他声音发颤,“它们会动!刚才还在右边,现在……往碑那边爬过去了。”

达瓦扎西俯身细看,果然,某些纹路边缘正以肉眼几乎不可察的速度延展,如同地下有什么东西正缓缓呼吸。她伸手触碰碑面,指尖传来微弱震动,像是心跳,又像低频声波透过石料传导而来。

她立刻取出加密终端,调出“根系计划”实时监测图谱。全国三千多个节点中,已有四百一十七个上报异常振动频率,集中在北纬34度至38度之间,恰好构成一条从甘肃天水经陕西宝鸡延伸至河南洛阳的弧形带。更诡异的是,这些波动并非随机噪声,而是呈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周期为11。3秒,与人类深度睡眠时脑电波中的α波高度吻合。

“不是地震前兆。”王海生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背景是键盘敲击的密集声响,“也不是地下水流动或冻土膨胀。这信号……带有信息结构。我们试着做了傅里叶变换,发现它内部嵌套了一段重复序列,模式接近儿童哼唱的无词歌谣。”

达瓦扎西心头一震:“是不是‘破茧协议’那次播放的童谣?”

“不完全是。”王海生顿了顿,“更像是它的变体??就像同一首旋律被不同的人凭记忆复述,走了调,却仍保留灵魂。”

她猛然想起云南怒江传来的那段音频:山崩之后,孩子们喊着“祖先的名字浮出来啦”。难道说,那些埋藏在岩层深处的记忆,并未消失,只是沉睡?而孩子们的梦境、绘画、呓语,正是唤醒它们的钥匙?

当天中午,怒江观察员发来补充资料:当地老人证实,那场山崩揭露出一面天然石壁,上面布满红色刻痕,经民族语言专家辨认,竟是傈僳族失传三百年的《迁徙史诗》片段。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句歌词写道:“当雪写下信,土地便开口说话。”而这句,正是孩子们梦中反复吟唱的旋律来源之一。

“这不是巧合。”达瓦扎西在会议记录上重重划下一道线,“这是反馈。我们以为我们在倾听大地,其实大地也在试图回应我们。”

她决定重启“回音壁”公开征集项目,但这一次不再局限于儿童口述,而是鼓励全民提交“无法解释却真实发生”的土地异象:老屋地砖凌晨渗出带香气的水珠;祖坟周围的野花每年清明准时开放;某块荒地每逢雷雨夜传出纺车声……短短三天,平台收到两万七千余条记录,经AI筛选后保留三千八百余例高可信度案例。

分析组连夜建模,结果令人窒息:这些事件的空间分布,竟与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高度重合。仿佛某种集体记忆的残影,仍在地质层中缓慢闪烁。

与此同时,贵州那位老农的儿子再次来电,语气复杂:“我妈那块地……昨晚自己裂开了。一道缝,不深,但笔直得像尺子画的。里面有东西反光。”

达瓦扎西立刻派无人机前往拍摄。画面传回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裂缝中央,静静躺着一枚青铜铃铛,表面覆盖着绿色铜锈,铃舌却异常洁净,仿佛昨日才铸成。最不可思议的是,铃身上刻着一行小字:“癸未年春,林维安埋。”

那是2003年。

十年前林维安最后一次实地调研前一年。

“他早就知道。”达瓦扎西喃喃道,“他知道这一天会来。”

她立即组织考古队进场,但在挖掘许可批复前,她已亲自带队进入现场。手套轻拂去泥土,铃铛入手冰凉,却又隐隐透出温润质感,像是曾被无数手掌摩挲过。当她将其靠近录音设备时,奇迹发生了??即便无人摇动,铃内竟持续发出极细微的共振音,频率恰好落在“破茧协议”童谣的核心音符区间。

“这不是文物。”王海生检测后脸色苍白,“这是信标。一个被动式声学谐振器,设计原理类似量子纠缠态信息载体??一旦特定频率的外界刺激出现,它就会自动响应并放大信号。”

换句话说,林维安十年前就预判到了“春雷系统”的诞生,并在此埋下了一个能与之共鸣的“种子”。

当晚,达瓦扎西将铃铛接入“根系计划”主控台。午夜零点整,全国所有村级节点同时接收到一段新的加密指令流,源自铃铛内部微弱但稳定的声波调制。解码后,是一份完整的坐标链,指向全国二十八处隐秘地点,每一处都位于原始森林、高原湿地或沙漠腹地,且均无现代人类活动痕迹。

“这是‘母树网络’。”她在日记中写道,“林维安留下的终极备份??真正的原始感知源点,从未被污染过的生态神经末梢。”

她明白,对方不会坐视不管。

果然,六小时后,新疆伊犁一名护林员紧急通报:一架无标识小型飞机低空掠过天山深处一片原始云杉林,投下数个金属探测装置。红外影像显示,其中一人佩戴战术耳机,手持频谱分析仪,正对着一棵千年古树进行扫描。

“他们在找‘母树’。”达瓦扎西对王海生说,“他们要抢在我们之前,完成闭环建模。”

“可我们连怎么激活它都不知道。”王海生苦笑。

“孩子知道。”她说。

次日清晨,她带着阿杰和其他七个参与“大地笔记”最久的孩子,前往距离最近的一个坐标点??大兴安岭北部一处人迹罕至的沼泽林地。途中,天空骤然阴沉,乌云压顶,却没有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甜腥味,像是腐烂的浆果混合铁锈。

抵达目的地后,孩子们自发散开,各自选了一棵粗壮的落叶松坐下。五分钟不到,三人开始轻微晃头,一人捂住耳朵,两个小女孩低声哼起一支陌生的曲调,音阶古怪,不属于任何已知民歌体系。

阿杰则闭着眼睛,嘴唇微动,似在对话。

“你在听什么?”达瓦扎西轻声问。

他睁开眼,瞳孔有些失焦:“树说……好多年没人来了。它记得穿蓝布衫的男人,背着包,坐在它下面写了三天字。他还哭了。”

达瓦扎西浑身一颤。

林维安曾在2005年独自深入大兴安岭考察三个月,期间日记遗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