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可汗回忆录笔趣阁5200 > 第533章 乃心在西域(第2页)

第533章 乃心在西域(第2页)

匣中是一叠手稿,标题为《常问录》。翻开第一页,竟是对“共算制度”的自我批判:过度依赖文字记录可能导致新的文盲压迫;少数精英掌控数据分析权可能形成“数字贵族”;而最危险的是??当“问”变成机械流程,人心反而麻木。他在末章写道:“真正的共算,不在账簿,而在每一次选择说真话的勇气。倘若人们因恐惧而沉默,哪怕百万账本堆成山,也不过是另一座坟墓。”

沈怀礼默然良久,终将手稿贴身收藏。三日后,张念含笑而逝。葬礼当日,七十二鼓台齐鸣,声震山谷。按照遗愿,他的骨灰撒入始问碑前的溪流,随水奔涌向东,如同思想永不枯竭。

归途中,沈怀礼绕道吐蕃边界。苏婉儿带来的匿名喇嘛果然现身,原是拉萨三大寺中最年轻的经师仁钦桑布。他出示更多证据:黑经师已在多个部落煽动暴乱,焚烧记账簿,强迫牧民签署“自愿放弃核查权”的誓词;更有唐室旧宦通过西域商路输送金银,支持其建立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

沈怀礼连夜召集河西走廊各族长老会议,提出“光明盟约”:凡接受共算原则的部落,可共享水利、互市免税、子女优先入学;拒绝者不予迫害,但断绝一切合作。他亲自起草宣言,用藏、梵、突厥、汉四语刊印,由僧侣诵读于各大寺院门前。其中一句广为流传:“佛说因果不虚,账目即是业力凭证。隐瞒收入者,如同掩耳盗铃;虚报支出者,等于妄语欺心。”

三个月后,黑经师势力土崩瓦解。多名骨干被捕时供出幕后主使??竟是当年太庙影旨事件中侥幸逃脱的前内侍监裴元昭!此人潜伏西域十余年,意图借宗教极端主义瓦解共算体系,重建皇权专制。消息传回长安,新君震怒,下令全国清查宦官残余势力,并正式废除“内廷密账”制度,所有宫廷开支一律纳入户部审计。

这一年秋,沈怀礼重返玉门关。那小女孩已长高许多,背着木鼓在校场边教一群更小的孩子打节拍。见到他,飞奔而来:“沈爷爷!我们村现在每个月都要开‘问账会’,去年查出里正多收了二十担麦子,全退回来了!”

“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我们算了啊!”她骄傲地说,“全村三百二十七口人,按律每人交三升,总共该是九十八斗一升。但他收了整整一百二十斗!多出来的二十一斗九升,正好是他家今年多养的六头猪吃的饲料量。”

沈怀礼大笑,眼角湿润。他蹲下身,又掏出一颗铜算珠:“这次不是给你的,是让你交给下一个发现问题的孩子。”

“那我要等到什么时候?”

“等到你觉得,这个世界还需要再多一声‘不对’的时候。”

暮色四合,校场上响起稚嫩却坚定的鼓声。咚、咚、咚……节奏虽不整齐,却充满生命力。远处沙丘上,几户人家点亮油灯,窗纸上映出大人与孩子围坐核算家用的身影。风穿过荒漠,携带着账本翻页的沙沙声、孩童背诵《问鼓十章》的朗读声、妇女质问税吏时的怒喝声,一路向东,穿越千山万水。

回到长安后,他接到一封来自岭南的密信:当地渔民组建“海网互审会”,利用潮汐规律与渔船往返时间建立“渔获共算模型”,成功揭露盐铁司官员勾结豪商垄断鱼市的阴谋。信末附图一幅,竟是用贝壳粘贴而成的年度交易图表,曲线起伏间,贪腐节点清晰可辨。

他将此图挂在议事坊墙上,题曰:“民心如海,自有潮信。”

冬至再临,太学鼓台举行“十年回响”仪式。万名学子齐击巨鼓,声浪直冲云霄。沈怀礼受邀登台,却不发言,只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纸片??那是他年轻时写的第一份纠错账单,曾因指出户部一处错账而遭贬谪。他将其投入火盆,火焰腾起瞬间,全场寂静。

“这一把火,”他缓缓开口,“烧的是过去的恐惧。但从今往后,每一笔真实记载,都是对未来许下的诺言。”

火光映照着他满头白发,也照亮了台下无数双年轻的眼睛。其中一个少女举起手:“沈先生,如果我们将来也被打压怎么办?”

“那就让更多人学会算账。”

“如果法律被修改,禁止公开讨论财政呢?”

“那就把账本写进歌谣,唱给孩子们听。”

“要是连纸笔都被收走了呢?”

他望向星空,轻声道:“那就用脚印踩在雪地上,用石头摆在路上,用篝火连成信号。只要还有人记得‘不对’两个字怎么写,光就不会灭。”

仪式结束时,天上飘起细雪。一片雪花落在他掌心,晶莹剔透,六角分明,宛如一枚微型账册缓缓展开。他忽然觉得,这天地本身,或许就是一本正在书写的巨账??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其中一笔不可篡改的记录。

多年后,当史官撰写《共算纪事》时,记下了这样一个细节:每逢清明,总有孩童自发前往最初创办议事坊的小院,在那面老旧的鼓前献上一束问心草。草叶螺旋排列,正如真相层层剥开的模样。而鼓皮上,有一道细微裂痕,据说是当年那个小女孩第一次敲击时用力过猛所致。

人们说,每逢风雨之夜,那道裂痕便会发出低鸣,仿佛有人仍在追问??

税去了哪里?

兵从何处征?

冤由谁来平?

而答案,始终藏在下一个愿意拿起鼓槌的手心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