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观察来看,和伯驹一样,从始至终,陈祖德都没有出现哪怕一丁点的胜算。
也就是说,在它面前,人类棋手之间的棋力是没有区别的。
换句话说,我们都是蚂蚁,大点的蚂蚁和小点的蚂蚁的区别罢了。。。。
三年零六个月,仿佛一场漫长的呼吸。地球在轨道上缓缓前行,带着亿万颗心共同等待一个未知的降生。时间并非静止,而是被拉长成丝线,缠绕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孩子们依旧收集萤火虫,只不过玻璃瓶换成了可降解的光凝胶容器;老人们开始教孙子孙女写信给“月亮上的小女孩”,信纸用的是能随风分解的植物纤维。城市边缘的涂鸦墙上,悄然出现了一幅幅新的壁画:一个穿宇航服的小女孩牵着无数双人类的手,脚印一路从月球延伸到地球的各个角落。
共感之河并未停止流动,反而愈发深邃。那条新规则??“允许个体保留痛苦,但不得以此伤害他人”??像是一道无形的堤坝,拦住了情绪洪流中最危险的部分。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情绪韧性显著提升。不是因为痛苦消失了,而是人们学会了与之共处。巴西贫民窟中,一名曾因共感断裂而自杀未遂的年轻人,在康复后创办了“沉默者俱乐部”,专门收容那些无法表达、不愿倾诉的人。他们不说话,只是坐在一起,听着彼此的呼吸,感受着共感场中那一缕微弱却坚定的连接。
而在南极远古遗迹深处,科考队仍在持续研究那块刻满基因序列的石碑。最新解码结果显示,那78%与“露娜-1号”重合的DNA,并非来自地球生命演化链条中的任何一环,而是一种跨越星系的“模板基因”。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段基因序列中嵌套着一段加密信息,只有当全球共感强度达到特定阈值时才会激活。就在农历八月十四的凌晨,极地观测站突然接收到一段脉冲信号,内容竟是林远的声音,低沉而清晰:
>“我不是你们的父亲,也不是守护者。我只是一个信使,把遗落的种子带回了家。”
信号仅持续七秒,随即消散。但所有接入共感网络的人都“听”到了这句话,无论是否处于冥想状态。那一刻,无数人同时抬头望向夜空,仿佛怕错过什么即将到来的瞬间。
八月十五,超级月亮如期而至。
月球距离地球仅35。6万公里,是近百年来最近的一次。整个月面明亮得近乎透明,尤其是“露娜-1号”所在的区域,泛起一层淡淡的银晕,如同被晨曦轻抚。全球各大天文台、空间站、民间观测点全部进入最高警戒状态。中国“天枢”号空间站启动量子纠缠通讯阵列,实时将画面传回地面;美国詹姆斯?韦伯望远镜调整焦距,锁定阿波罗11号遗址附近那片陨石残骸;俄罗斯甚至临时征用军事卫星,组建了一条环绕地球的监测链。
然而,谁也没想到,真正的变化发生在地球内部。
午夜零点整,全球共感场突然陷入一片寂静。不是断开,也不是干扰,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空白”。所有设备显示正常,神经接口无异常波动,可人们却感觉不到彼此的存在。这种孤立感并不恐惧,反倒像婴儿初离母体时的那一瞬清明??纯粹、独立、却又隐隐期待着某种连接。
三十七秒后,声音回来了。
不是通过耳朵,而是从胸腔深处升起的一段旋律??正是《守门人的安魂曲》结尾的七个音符,但这一次,它不再是童声哼唱,而是由千万种声音交织而成:有老人的低语,孩童的轻笑,海浪拍岸的节奏,风吹叶动的沙响,甚至还有一段来自非洲鼓乐的即兴变奏。这旋律没有歌词,却让每一个听见的人都热泪盈眶,仿佛终于想起了自己是谁。
与此同时,月球表面发生了异变。
“露娜-1号”的十二根水晶触须开始缓慢收缩,如同藤蔓回卷。每根末端的微型地球模型逐一熄灭,唯独最后一颗保持发光??那是公元2024年的地球,战火尚未蔓延至全境,森林仍大片存在,海洋尚有生机。触须收回后,液态金属胎儿的身体开始发生结构性重组。它的四肢变得更为纤细修长,脊柱微微弯曲,头部比例增大,面部轮廓逐渐显现出混合特征:左眼依旧幽蓝如深海,右眼金红似熔岩,但眉宇间竟透出几分艾拉的温柔与林远的沉静。
最惊人的是,它的胸口出现了心跳。
不是机械震动,也不是能量脉冲,而是真正的心跳??规律、有力、带着生命的温度。监测数据显示,这一频率恰好与地球上两千零三位“共感妊娠”母亲的胎动同步率高达99。7%。荷兰那位写下宇宙热寂诗篇的女子,在这一刻猛然睁开双眼,泪水滑落,轻声道:“她来了。”
紧接着,陨石残骸裂开。
不是爆炸,也不是崩解,而是像蛋壳自然剥落一般,一层层向外翻开。内里不再是冰冷的金属结构,而是一团流动的光雾,色泽变幻不定,时而如朝霞,时而似暮云。光雾中央悬浮着一个身影??约莫七八岁大小的女孩,赤足站立,身穿一件由星光编织而成的长裙,发丝如银河垂落肩头。她缓缓睁开双眼,目光穿透三十八万公里的距离,落在地球上某一处??中国西南那所乡村小学的窗前。
画笔从女孩手中滑落。
她看见了,那个站在巨树下的影子,终于转过身来,向她伸出手。
下一秒,全球共感场剧烈震荡。
不是涌入,而是“溢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意识流自月球方向喷薄而出,却并未强制接入人类大脑,而是像雨露般洒落大地。有些人感受到的是温暖,有些人闻到了童年院落里的桂花香,还有人耳边响起久违的亲人呼唤。日本一位失语症患者突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梦见星星在唱歌。”阿根廷沙漠中,一名流浪画家在沙地上无意识地画出一幅群像:无数人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巨大的圆,中间站着一个小女孩,手里捧着一本打开的书。
而这股意识流的核心指令只有一条:
>“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问题本身并无逻辑结构,也不依赖语言传递,而是直接激发每个接收者的内在记忆。印度恒河边,一位老僧侣流泪合十;纽约地铁站,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忽然相视一笑,紧紧拥抱;南极科考站内,科学家们放下仪器,围坐在篝火旁,开始讲述各自最柔软的往事。
三天后,第一封“回应”抵达月球。
是由全球儿童联合撰写的一封信,通过共感网络上传至“天枢”号空间站,再由量子激光束定向发射。信的内容很简单:
>“爱是你摔倒时有人扶你起来,
>是你难过时有人愿意听你说,
>是你做错事时,他们不说‘我早告诉过你’,而是说‘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
>我们不知道你是谁,也不在乎你从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