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华娱之摄影系大导完结免费 > 第693章 内部认购动手(第1页)

第693章 内部认购动手(第1页)

吴宸看着徐挣那副坐立不安、手心冒汗的样子,心里觉得有点好笑。

他接过宁浩手中的剧本。。。。。。

办公室里一时间只剩下翻动纸张的“沙沙”声。

宁浩在一旁看着,心里也替徐挣捏把汗。

。。。

夜色渐深,写字楼顶层的灯光一盏接一盏熄灭,唯有宁浩办公室的门缝里还透出一线微光。刘伊菲走后,他独自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着《有人区》的原始剧本手稿,纸页边缘已被翻得微微卷起,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红笔批注和便签条。窗外风声低回,像是某种未完成的对白在城市上空盘旋。

他伸手摸向抽屉,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北电读书时拍的一组纪实摄影:西北某废弃矿区,几个孩子蹲在塌陷的地坑边玩耍,身后是锈迹斑斑的矿车轨道,远处烟囱冒着灰黑色的烟。这张照片曾获校园摄影展金奖,评委评语写着:“真实的残酷,比虚构更刺眼。”

也正是这张照片,让他第一次萌生了拍《有人区》的念头。

手机震动,是韦坚素发来的消息:【明天上午九点,中影集团开会,审查办要听一次正式汇报。你准备一下创作动机和现实依据。】

宁浩盯着屏幕良久,没有回复。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汇报,而是一场博弈的开端。真正决定这部电影命运的,从来不是票房或口碑,而是它能否在重重规则之下,守住那份“真实”的底线。

第二天清晨六点,他已经站在机场安检口。刘伊菲连夜联系上了当地公益组织负责人,对方答应带他进入矿区走访幸存者家庭。航班延误了四十分钟,落地时天刚蒙蒙亮,寒风裹挟着煤渣味扑面而来。小城安静得近乎压抑,街道两旁的老楼外墙剥落,电线如蛛网般交错垂落。

接机的是个三十出头的女人,名叫林晚,穿一件洗得发白的冲锋衣,说话干脆利落:“我已经跟两家家属谈好了,但他们只愿意私下见你,不能录音录像,也不能提具体姓名。”

宁浩点头:“我只要听。”

第一户人家住在一栋六层老居民楼的顶层。楼梯间堆满杂物,墙皮大片脱落,露出里面的红砖。开门的是个中年妇女,眼睛浮肿,手里攥着一块旧毛巾。她没让进屋,只是站在门口,声音沙哑地说:“我男人那天本不该下井的……班组长说今天安全检查,让大家歇一天。可队长临时接到电话,说上面要突击产量考核,必须开工。”

她说着说着突然停住,抬头看天花板,仿佛那里还回荡着当年那声闷响??塌方发生时,整个矿井像被巨兽吞噬,十七个人再也没能走出来。

“他们说是自然灾害。”女人冷笑,“可气象局记录显示,那天根本没地震也没暴雨。我们后来才知道,矿主早就知道巷道支护不合格,但为了赶工期,瞒报了隐患。”

宁浩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相机包的拉链。这不是剧本,这是活生生的证词。

第二家是个独居老人,儿子死后妻子改嫁,孙子跟着姑妈去了外地。屋里陈设简陋,唯一像样的家具是一张供桌,上面摆着黑白遗照。老人递给他一杯热水,手抖得厉害:“记者同志,你们拍电影能不能把名字换了?我不想让更多人知道我家的事……但我希望,有人能记得他不是懒汉,不是赌鬼,他是被活埋的。”

宁浩郑重地点头:“我会尊重每一位受害者的名字,也会保护每一个家庭的隐私。但我不会删掉真相。”

离开矿区已是傍晚。一路上没人说话。林晚开车穿过一片荒芜的工业废墟,忽然开口:“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不是死人,是活着的人慢慢忘了痛。三年过去了,媒体早就不来了,政府文件也归档了,连纪念日都没人组织悼念。好像这件事从未发生过。”

宁浩望着窗外飞逝的枯树,低声说:“所以我才要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煽情,是为了抵抗遗忘。”

回到北京已是第三日凌晨。他没回家,直接去了剪辑室。助理早已将前期拍摄的测试片段整理好,包括一段用35mm胶片拍摄的矿井内景模拟镜头??昏暗的矿道中,手电筒光束划破黑暗,脚步声在狭窄空间里回荡,偶尔传来金属碰撞的冷响。

“这段音效是我从真实救援录音里提取的。”声音指导推过耳机,“你能听见吗?那个微弱的呼救声,其实来自一位被困七十二小时后获救的矿工。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关灯,我还看得见’。”

宁浩戴上耳机,闭上眼。那一瞬,他仿佛置身于地下三百米深处,耳边是喘息、咳嗽、铁器刮擦岩石的声音,还有某个角落传来的断续哭泣。他的胸口发闷,几乎喘不过气。

“就用这个基调。”他摘下耳机,声音沉稳,“整部电影的听觉系统,都要让人感到压迫、窒息、无法逃脱。”

清晨七点,团队核心成员陆续到齐。宁浩将采风笔记打印成册分发下去,每一页都附有现场照片(经家属同意)和口述摘要。编剧看完后眼眶发红:“这些细节,比我们写的剧本残酷十倍。”

“那就改。”宁浩翻开剧本第十五场,“原来主角发现证据的方式太戏剧化??在一个档案柜里找到关键文件?现实中哪有这么容易。改成他在遇难者遗物中翻出一本日记,里面记录了矿主与官员的通话时间、送礼金额,甚至还有贿赂款的银行流水号。”

美术指导迅速记下:“我们可以做旧一批实物道具,比如那本日记要用油渍浸染过的纸张,字迹因潮湿模糊,但关键信息仍可辨认。”

“对。”宁浩点头,“观众不需要被告知‘这是真事’,他们应该通过细节自己得出结论。”

九点整,中影会议室。审查办三位代表端坐主位,神情严肃。宁浩站起身,没有使用PPT,而是拿出那本采风笔记,一页页讲述他所见到的真实。当他提到那位老人说“希望有人记得他不是懒汉”时,会议室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一位年长的审查员终于开口:“你们想表达的东西我很理解。但你要明白,电影不仅是艺术,也是意识形态工具。一旦引发群体情绪波动,后果难以控制。”

“所以我特意避免指向任何具体机构或个人。”宁浩平静回应,“影片中的地方政府最终介入调查,企业法人被依法判刑,媒体曝光推动制度改革??这正是我们想传递的信念:问题可以被揭露,正义虽迟但到。”

另一位代表皱眉:“可你们用了‘未立案追责’这样的字幕,会不会造成误解,让人觉得国家纵容此类事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