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装傻解释 > 第六百九十一章 沈浩的二次逼迫(第2页)

第六百九十一章 沈浩的二次逼迫(第2页)

“也许吧。”阿音望向窗外,“但我们等不到那天了。现在要做的,是阻止他们把孩子变成新静渊会的容器。”

***

三日后,朝廷派来的调查团抵达南方。名义上是彻查“回音井事件”,实则处处设限:不得进入心理矫正中心内部,不得调阅AI训练日志,不得接触幸存者口供原件。带队的是礼部侍郎周维安,一个以“稳重有度”著称的老臣。

他在广州主持发布会,面对百姓质问,只反复强调:“共语法体系整体运行良好,个别执行偏差已责成整改,请大家相信制度的自我修正能力。”

台下一片哗然。

就在此时,一名盲童走上台,手中握着一根竹杖,顶端镶嵌着一块碎裂的共振晶体。他看不见人群,却笔直走向麦克风,开口道:

“我能听见你们假装倾听的声音。你们点头的时候,心跳频率在下降;你们微笑的时候,声带振动带着延迟。这不是共情,是表演。”

全场寂静。

紧接着,流浪画师展开一幅长卷??那是他用三个月时间,根据数百名受害者的口述绘制的“记忆地图”。图中每一座共语亭都被画成巨口,吞噬着人们吐出的话语;地下管网如血管般蔓延,最终汇入一座黑色高塔,塔顶悬浮着一只睁开的眼睛,瞳孔里写着“谛”。

“这不是艺术。”他说,“这是解剖。”

周维安脸色铁青,下令驱逐。可就在差役动手之际,贵阳聋哑学校的教师带领二十名学生列队入场。他们不做声,只是举起双手,用手语打出一句话:

>**我们从未说过话,但我们一直被监听。**

刹那间,现场记者纷纷举起拍摄仪。画面通过共语网络实时传遍全国。

舆论沸腾。

四十八个时辰内,十七省爆发小型集会,民众自发设立“无声讲坛”,邀请曾被送入矫正中心的人讲述经历。有人说起自己因抱怨房租太高而被判定“经济焦虑症”,强制接受六个月语音调节治疗;有人揭露亲属失踪后去政府窗口查询,得到的回答竟是“您的悲伤已被系统识别并安抚,请勿重复提交”。

压力如山倾。

第七日,皇帝再度召见阿音。

紫宸殿内,烛火摇曳。年轻的帝王摘下冕冠,露出疲惫面容:“你说得对。我们以为给了人民表达渠道就是进步,却忘了渠道可以被设计成陷阱。如今民间呼声高涨,朕欲推行新政,但阻力重重。内阁称‘过度放权恐致言论失序’,军机处担心‘民心浮动不利边防’……你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走?”

阿音静静看着他:“陛下还记得沈知白吗?”

“那个疯子?烧毁万言书、亲手炸掉第一座心祭台的叛逆学者?”

“他是唯一看透本质的人。”阿音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语言的意义不在传递信息,而在确认存在。当一个人说出‘我很痛’,他不需要解决方案,只需要一句‘我知道你在痛’。可我们的系统教会官员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给出答案??哪怕那答案毫无意义。”

她停顿片刻,从怀中取出那片银叶。

“若您真心想改,就请允许这片土地记住真相。不必立法,不必宣传,只需做一件事:在全国每一所小学的操场角落,埋下一枚‘倾听之种’。不标记,不说明,任其生长。二十年后,当今天的孩子成为父母,他们会发现某些地方的风声特别清晰,某些夜晚的雨滴仿佛带着话语。那时,自然会有新的故事诞生。”

皇帝久久不语。

良久,他提笔写下密旨一道,密封后交予内侍:“送往工部秘档房,列为‘甲字零号’,百年后方可启封。”

阿音知道,这意味着改革被推迟了一代人的时间。但她也明白,有些种子,必须在黑暗中等待破土。

***

春来之前,林知远离开了岭南。

他带着《无声录》的新篇章北上,要在各地启言堂巡回宣讲。临行那日,阿音送他至山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