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的饭馆通北宋最新章节 > 278 干锅系列(第2页)

278 干锅系列(第2页)

然而,风平浪静之下,暗流从未止息。

四月二十,大雨倾盆。吴铭正准备收摊,忽见一名乞丐模样的少年蜷缩在屋檐下,浑身湿透,面色青紫。他连忙招呼进屋,端来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又拿了件干净衣裳让他换上。

少年颤抖着接过,眼泪混着雨水流下:“谢谢……谢谢恩人。”

“别客气,吃吧。”吴铭道,“饿坏了吧?”

少年狼吞虎咽,一口气吃了两碗。末了,忽然跪下磕头:“恩人救我性命,我无以为报。但我知一件大事??有人要毁你饭馆!”

吴铭一惊:“谁?”

“尚食局周大人。”少年哽咽道,“他因琼林苑之事被官家斥责,怀恨在心。已买通厢军巡卒,明日就要以‘占道经营、私设炉灶、污染水源’三条罪名查封吴记,并扬言要削你户籍,逐出京城!”

吴铭沉默。

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得势之人,岂容一个平民屡次压过头顶?

但他不惧。

次日清晨,果然八名巡卒气势汹汹而来,手持公文,喝令关门停业。街坊四邻闻讯赶来,围成一圈,无人喧哗,却人人挺胸而立。

李宪也到了,脸色铁青:“你们谁给的胆子?此事未报枢密院,未经开封府备案,擅自行事,是要掉脑袋的!”

带队小吏支吾道:“是……是周大人亲自下令……”

“周大人算什么东西!”李宪怒喝,“官家亲口赐名‘御前供膳点’,门前挂的是龙纹灯笼!你们也敢动?信不信我现在就进宫禀奏,让你们全家陪葬!”

小吏吓得扑通跪地,连连叩首。

人群爆发出欢呼。

而就在此时,一道黄帛自天而降,由一只白鸽衔着,稳稳落在吴铭灶台上。众人惊讶抬头,只见鸽腿系着金铃,帛书上赫然是赵顼亲笔朱批:

>“吴记夜市,乃朕亲许之民生烟火。凡有阻挠者,视同违逆圣旨。钦此。”

全场肃然。

吴铭双手捧诏,眼眶发热。他终于明白,自己做的从来不只是饭。他是桥梁,连接庙堂与江湖;他是镜子,映照盛世的真实温度。

风波过后,吴记更加兴旺。吴铭却开始做一件没人理解的事??他收徒了。

不是达官显贵之子,也不是厨艺世家传人,而是那日雨中救下的少年,名叫阿满。他教他切菜、熬汤、控火、调卤,一字一句讲“食材有灵,不可糟蹋”“味道即人心,差一分便失千里”。

有人笑他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吴铭只笑:“我师傅也没留什么财产,只留下这双手和这颗心。现在,我要把它传下去。”

五月端午,吴记推出新品??**粽香卤蛋**。用艾叶、粽叶、陈皮同卤,蛋壳裂出梅花纹,入口清香回甘,竟成了全城抢购的节令美食。就连宫中嫔妃都派人来订,一订就是百枚。

六月初一,暴雨连旬。护龙河决堤,南城数里沦为泽国。吴铭连夜组织街坊,将所有食材做成干粮,带着阿满和几位伙计,划船进入灾区,挨家挨户送饭。

他们在断墙残垣间穿梭,给老人递上温热的蛋烘糕,给孩子分发糖画,为病弱者熬煮清淡豆腐脑。有人问他是谁,灾民指着灯笼说:“是那个让皇帝排队吃饭的人来了。”

七月十五,中元节。吴记歇业一日,吴铭在店前设坛祭奠历代先师:爷爷、父亲、还有那位醉酒题字的老学士。香烛燃尽时,他轻轻将一幅新写的幡旗挂出??仍是“吴记夜市”四字,但笔锋更沉,墨色更浓。

张供奉站在远处看了许久,喃喃道:“这旗,比以前更像一面战旗了。”

入秋后,赵顼再次召吴铭入宫,不是为了吃,而是谈话。

“朕想建一座‘百味坊’,”皇帝望着琼林苑湖面,“集天下小吃于一园,不限贵贱,不论出身,凡有真本事者皆可入驻。你来做首任坊主,如何?”

吴铭想了想,答:“陛下美意,臣心领。但坊主之位,不如留给后来者。臣愿做第一个摊主,也让百姓知道,最普通的饭,也能走进最深的宫。”

赵顼大笑:“你总能说出让朕惭愧的话。”

最终,百味坊建成,坐落于琼林苑东侧,十二间铺面环湖而立,每日开放两个时辰,百官与庶民同排一队,凭号取食。首日开张,吴记位列第一,招牌菜仍是麻辣豆腐脑,售价??**一文钱**。

有人说亏本,吴铭说:“一文也是敬意。我要让他们记得,这一口热乎,曾暖过皇帝的胃,也暖过乞丐的心。”

腊八那天,阿满第一次独立完成全套菜品。吴铭坐在角落默默看着,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些。

夜深人静,雪落无声。吴记灶火未熄,锅中卤汁仍在咕嘟冒泡,香气穿过窗棂,飘向整座汴梁城。

有个孩子趴在窗边,哈着白气问:“叔叔,你的饭馆真的通到北宋吗?”

吴铭笑了笑,揭开砂锅盖,一团白雾升腾而起,恍惚间似见长袍文士举杯对饮,宫灯如星,市声如潮。

“你看,”他轻声道,“它一直都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