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的饭馆通北宋全文 > 282 赵官家三请无名氏(第2页)

282 赵官家三请无名氏(第2页)

这日午后,李承安再度登门,身后跟着两名年轻官员,皆着青袍,胸前绣有“食医”二字。他们是首批由朝廷选拔派来的“食医”学员,将在此学习三个月。

“百姓肚肠”铜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李承安望着满院忙碌的身影,感慨道:“当年我来查账,如今我是来交人。”

吴铭点头:“人比账难管,但也比账长久。”

教学依旧从最基础开始。吴铭每日清晨讲课,题目仍是那句:“你们要学会的,不是做多好吃的饭,而是看出谁最需要这口饭。”

他教弟子观面色:面黄者脾虚,宜用小米山药粥;唇紫者血瘀,可加丹参炖鸡;眼神涣散者神疲,需以桂圆红枣汤养心。他还教他们听声音:咳嗽带笑者尚有生机,语迟声怯者恐陷绝望。更有甚者,单凭脚步轻重,便能判断一人是否久饿未饱。

“饿久了的人,走路像踩棉花。”他说,“不是因为没力气,是因为不敢相信地面真的能托住他。”

一名学员不解:“可我们是厨子,又不是大夫,何必懂这些?”

吴铭不答,只带他走到街角。那里坐着一个流浪汉,衣衫褴褛,面前摆着一只破碗。吴铭递上一碗热面,那人却不接,只喃喃道:“给我钱吧……饭,吃不下。”

“你看他眼睛。”吴铭低声说,“瞳孔缩着,像被什么吓住。这不是懒,是创伤。他的身体记得饥饿,心却拒绝进食。”

学员怔住。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给饭,更是重建信任。”吴铭说,“一碗饭,是钥匙,能打开关闭的胃,也能撬开心门。”

那晚,吴铭让所有学员轮流值守夜粥车,深入城南贫民区。泥路坑洼,路灯昏暗,沿途尽是蜷缩在屋檐下的身影。他们推着蒸腾热气的小车,高声喊:“吴记夜粥,温脾胃,暖人心!”

有人起初不信,躲着不看。直到看见熟悉的蓝布围裙、听见熟悉的声音,才怯怯上前。一碗下肚,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跪地磕头。

一名老妪拉着沈厨子的手说:“我儿子死了三年,我一直不想活。可你们每晚来,叫我一声‘婆婆’,给我一碗粥……我就觉得,还有人记得我活着。”

回到饭馆,已是凌晨。学员们筋疲力尽,却无人抱怨。他们围坐在灶前,默默喝着剩下的粥,脸上有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李承安留下未走。他坐在角落,望着那面写着“以食载道,以心传灯”的幡旗,忽然说:“我在户部拟了个新策:今后凡灾区重建,必设‘食医站’,与医馆并立。不求速效,但求持续。”

吴铭笑了:“好名字。不过记住,别让它变成paperwork。”

“不会。”李承安认真道,“我会让每一个站,都挂着一面这样的幡。”

夏日再临,蝉鸣如织。苏兰在一次试菜中突发奇想,将北方奶豆腐与南方桂花蜜结合,做成一道“双华冻”,清凉润肺,尤适暑天。吴铭尝后大赞,当即列入夏季特供。少年则研制出一种“安心馒头”,内馅加入微量茯苓与百合粉,专为焦虑失眠者准备。

吴记的菜单,不再只是菜肴名录,而是一份份无形的处方。

某夜,暴雨突至,雷声震瓦。厨房屋顶一处年久失修,雨水渗入,正巧滴在《炊经》摊开的书页上。阿满急忙去遮,却发现那页正是吴铭亲笔所写的一段话:

>“饭者,非止果腹之物,乃聚散离合之媒,悲欢冷暖之桥。一锅饭里,有万家灯火,也有孤魂野影。掌灶者,当知火候,更当知人心。”

水珠落在“人心”二字上,墨迹微微晕开,像泪痕。

阿满怔住,良久,轻轻合上书,抱在怀中。

翌日清晨,吴铭照例起身熬卤。他动作比往年慢了些,脊背佝偻,手指偶尔颤抖。但他仍坚持亲手搅动锅铲,一遍遍撇去浮沫,加入新料。

沈厨子劝他歇息,他摇头:“只要还能站,就不能让火灭。”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那位曾匿名做义工的锦衣男子??如今已是江南商会会长。他带来一车药材,全是各地弟子寄来的珍品:川贝、虫草、田七、雪莲……

“师父,”他跪地叩首,“我终于明白,生意做到极致,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能让多少人好好活着。”

吴铭扶他起来,只说了一句:“你能来,比药更贵。”

秋风吹起,芝麻蒴果成熟炸裂,种子随风飘散,落入邻家庭院、墙缝石隙。来年春天,整条巷子都将长出新苗。

某个黄昏,吴铭独自坐在门前石凳上,望着夕阳染红天际。苏兰端来一碗新熬的参枣粥,轻声道:“爷爷,您该歇歇了。”

他接过碗,慢慢喝了一口,笑道:“我不累。我只是在等??等这口饭的味道,传到更远的地方。”

远处,一群孩子正背着小包袱出发,每人腰间别着一枚玉符,那是张供奉留下的通行信物。他们要去西北、西南、岭南,带着吴记的方子,也带着一颗颗被温暖过的心。

吴铭望着他们的背影,喃喃道:“走吧,走得越远越好。”

风吹幡动,八个大字在暮色中清晰可见:

**以食载道,以心传灯**

灶火未熄,卤香氤氲,三百年的老灶,依旧吐纳着人间烟火。

而有些种子,已经落在路上,正在发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