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大人,”吴铭答道,“仅桂皮、八角、香叶、草果、丁香五味,辅以酱油、冰糖、绍兴酒及自家熬炼猪骨高汤。其余皆为火候工夫,并无奇巧。”
众人哗然。御膳房主厨闻言脸色微变??他们平日调卤动辄二三十味药材,讲究“药食同源”,却被一个市井小贩用五味搞定,且味道更胜一筹。
赵顼又问:“还有何拿手?”
“尚有蛋烘糕、糖画、卤鸭舌、泡椒凤爪、凉拌木耳、麻辣豆腐脑六样,皆可即刻制作。”
“全上。”赵顼挥手,“朕今日要吃个痛快。”
于是吴铭开始轮番施展。蛋烘糕现烙现卖,面糊倒在铜模上吱啦作响,打入鸡蛋,撒葱花海米,翻面刷甜面酱,外脆内软,香气扑鼻。糖画更是技惊四座,吴铭手持铜勺,熔糖为墨,手腕翻飞之间,一条腾云驾雾的龙跃然板上,晶莹剔透,栩栩如生。
“赏!”赵顼大喜,“赐银十两,锦缎二匹!”
吴铭谢恩,继续操作。卤鸭舌小巧精致,嚼劲十足;泡椒凤爪酸辣爽脆,令人食欲大开;凉拌木耳清新开胃;最后端上的麻辣豆腐脑更是点睛之笔??豆花嫩滑如脂,浇上红油、榨菜、花生碎、葱花,一口下去,暖意直通四肢百骸。
赵顼连吃三碗,犹觉不足:“此物最宜冬日,然今秋寒早至,倒也应景。明日便令尚食局仿制如何?”
一直沉默的御膳监周大人终于开口:“启禀陛下,此等街头小吃,粗鄙不堪,岂可入宫?若传出去,恐损皇家体面。”
空气骤然凝固。
吴铭低头不语,手心出汗。
赵顼却冷笑一声:“体面?朕记得去年元宵,御膳呈上来一道‘金玉满堂’,说是鲍参翅肚烩成,结果一口咬下全是淀粉丸子裹汤粉。那才叫丢脸!反倒是这吴掌柜,一碗豆腐脑,真材实料,滋味动人。你说它粗鄙,可朕吃得开心,百姓吃得安心,这才是真正的体面!”
周大人面如土色,跪地请罪。
赵顼不再理他,转向吴铭:“你可知朕为何特意选在十月十日?”
吴铭摇头。
“此日乃朕登基周年庆。”赵顼缓缓说道,“往年都是大宴群臣,歌舞升平,耗费巨万。今年朕想换个法子??不奏雅乐,不舞干戚,就在这琼林苑中,请一位民间厨子摆摊卖饭。让百官看看,什么叫‘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你说,可愿成全朕这点私心?”
吴铭心头震动,终于明白李宪为何提议此日。原来一切早已注定。
他深深拜下:“臣荣幸之至。”
自此,吴记夜市正式获准每年十月十日入宫设摊,名为“退宫摆摊”,实为君民同乐之举。消息传出,汴京轰动。茶坊酒肆纷纷议论:“吴掌柜这是把饭馆开进龙肚子里去了!”更有文人赋诗曰:“一车烟火穿宫禁,半碗麻辣动天颜。”
数日后,张供奉来访,带来一卷黄绫诏书:吴记被钦定为“御前供膳点”,虽不受俸禄,但可在店门前悬挂龙纹灯笼一对,逢年过节享太常寺祭余胙肉一份。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张供奉意味深长地说,“从前也有商户得过赏,但从未有人能走进宫门亲手做饭给官家吃。你是第一个。”
吴铭望着墙上那幅尚未挂出的“吴记夜市”幡旗,轻声道:“我只是个做饭的。”
“可你做的饭,通了人心。”张供奉拍了拍他的肩,“也通了北宋。”
冬雪初降时,吴记门前终于挂起了那对龙纹灯笼。每当夜幕降临,红光照耀街巷,总有孩童驻足仰望,指着灯笼问父母:“那是谁家?”
大人总会笑着回答:“那是能让皇帝排队吃饭的地方。”
而每当这时,厨房里的吴铭正忙着切菜。砧板声清脆,锅灶火正旺,仿佛穿越千年的烟火,仍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