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2439章 > 第三千零六十七章 同起跑线上的竞争不可怕(第1页)

第三千零六十七章 同起跑线上的竞争不可怕(第1页)

这些都涉及到专利的布局,投入,研发,保持领先,所需要的资金是海量的。

往往一条路选择错误,就可能导致一家辉煌的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兴盛的产业万劫不复。

而四叶草集团的非线性模拟超算矩阵体系的成功研发,表面上看是麦小苗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着卓越的科研团队,联合国家通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共同努力得到的结果,但是底下却是无数次专利储备的提前布局与正确选择。

一次或者一些选择正确也就罢了,无数次的选择全都正确,正确到最终可以将这些专利联合起来,促成一个新型架构的,可以说完全是革命性的算力体系的诞生,一点弯路不走,一点坑不跳,能为国家在这个产业上节省出一

二十年本来需要苦苦追赶的光阴,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因此表明东一直认为周至的直觉敏锐,眼光独到,眼界开阔,对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走向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把握,这些东西不可能是凭空得来的,必然是对于产业内的知识产权体系有着深刻的关注,同时对应于产业发展动

向,有着明确的分阶段的具体操作,才能够在鱼龙混杂的新技术新专利中摒弃鱼目,找到珍珠,最终用这些珍珠拼出一个美丽的王冠。

当然这是表明东过高地估计了周至的能力了,周至的眼力眼界其实真就是凭空得来的,主要重生者对后世相关产业发展有着足够深的前情了解。

当然光有这些了解也不行,还需要一步步付诸实践,而且还要重修上一世没有修过的那些功课,补上对于产业内的知识产权体系的,深刻清晰的认知和把握这一环,不然同样会找不到抓手。

重生者也不是就可以躺赢的,就算是了解了未来的行业走向,同样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够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这一点周至还是觉得挺骄傲的。

有了天星地网体系后,表明东的研究方向也开始了调整,作为国家未来卫星数据的采集传输的“基准骨干网络”,中间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安盛基金十几颗星的“小打小闹”。

这是一套跨时代的设备体系,哪怕是周至在后世都没有听说过,对于其中具体的风险也不敢说能够绝对把握。

按照这个体系的建设的蓝本,未来的空天系统当中会存在一些通信节点,这些通信节点具备强大的通讯能力,可以成为“空天卫星枢纽”,负责进行空天信号和空地信号的传输交换工作。

有了这个高效的网络后,未来的卫星就能够将占据负载相当大的空地通信模块予以简化,不管什么卫星,只需要携带轻便小巧的星光通信模块,就能够连接入天星地网系统,进而完成星间与星地的信号传输。

这也是对国家未来的“基准卫星平台”的一个革命性的改造,将来的卫星设计者只需要把精力专注于卫星的专业化模块设计上,至于基础供电、信号传输,遥感测跟踪,姿态调整这些功能,全部由“基准卫星平台”来完成。

两者通过模块设计,接口化组装,完成专业卫星的设计和对接,将极大压降设计成本,生产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将无异于给航空航天产业又插上一道加速的翅膀。

如此大的数据传输交换量,必然也需要一个高效的处理系统来实现调度和处理,所以仅仅具备一个高效的天星地网还不是全部,还需要加上几个算力惊人的程控交换中心来完成。

最佳方案就是在体系内驳接四叶草超算矩阵,由矩阵来完成这一步工作。

但是超算矩阵只是算力中心,具体如何执行任务,这是部署在其上的程控应用系统的功能。

这个应用系统的设计也会十分复杂,比如数据的纠错,安全,冗余,处理速度,都需要有充分的考量。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体系未来的发展要留下足够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个体系里有一半是卫星来完成的,卫星系统发射一次成本相当高,而且一旦发射到轨道上之后,再想要对设备进行升级维护等于是天方夜谭,因此必

须要留够起码在大半个卫星寿命周期内的发展冗余量。

换成方便理解的话,就是一个卫星如果使用寿命是十年,那么至少要保证它可以在七年当中,都满足这个体系的需要,哪怕这个体系在以指数级的方式增长和膨胀,也要将冗余预留到位。

这些就是现在表明东要干的活,为此就如刘妈所说的,一个月里有大半个月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到处飞,剩下小半个月也基本都在加班,难得有可以按时回家的时候。

等到大家讨论到这里,表明东都不禁摇头感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们什么时候打过这么富裕的仗,稻子才收了三千斤,就要先把三万斤的粮仓给修出来……………”

老一辈科研人员几乎一辈子都处于资源紧张还要紧追紧赶的模式当中,直到现在许多项目验收的时候,都要加上一句“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八十年代先进水平”,作为褒义之语。几乎投产就是充分利用,就算考虑未来的扩

展,最多也只考虑一两年,尤其在受摩尔定律影响深重的信息产业上,很难去考虑五六年以后的事情。

“哈哈哈哈……………”周至被表明东的感慨逗乐了,解释道:“那是因为从三千斤的收成增长来看,三万斤就是这两年的事情,要是不把粮仓修出来,到时候两万多斤进不了库,那就会有大麻烦。”

“以前的做法情况也要分作两类来看,一类是小锅小灶,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再慢慢发展,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爆发出来明显的产能增长;”

“另外一类则是不断地追赶和填补,这个实在是没有办法,百废待兴不是一个简单的成语,而是痛到骨髓的事实,让人充满无力感的事实,只能慢慢弥补。”

“但是我们发展了这么多年,现在总算出现了第三类。”

“什么第三类?”

“就是一些新兴的产业,或者一些产业的新兴赛道,我们与国外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在别人先跑了一百年的赛道上追赶我们或许需要时间;但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的那些产业上,要说中国人会天生跑不过其他国家的人,

我是不太相信的。咱们绝对不怕这样的竞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