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
“我是《南方周末》的记者,姓陆。”他掏出证件,“我们编辑部关注你们很久了。这次暴雨预警,我特意赶在封路前进来,想看看一场极端天气下,你们这套‘数字助农’体系能不能扛得住。”
杨帆笑了:“正好,您来得是时候。”
他带着陆记者走进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各村实时画面。
“目前全镇无人员伤亡,农作物损失控制在百分之八以内。”李悦汇报道,“主要得益于去年建的智能监测系统??我们在二十个高风险点安装了水位传感器和滑坡预警装置,提前四小时发出警报,村民有足够时间转移。”
陆记者眉头微动:“你们连地质灾害都能预测?”
“不敢说预测,但能预警。”张楠接过话,“我们和省地质调查院合作,建立了山区微气候模型,结合卫星遥感和地面物联网设备,能做到精准到村的动态监测。”
说着,他调出一张三维地形图,上面标注着红黄绿三种颜色区块。“绿色是安全区,黄色是注意区,红色是撤离区。每个农户手机上都有APP提醒,就像天气预报一样。”
陆记者沉默片刻,忽然问:“你们的资金从哪来?这种投入,可不是普通农业项目能承担的。”
“一部分是政府补贴,一部分是平台反哺,还有一部分……”杨帆指了指墙上的股东名单,“来自全镇三十八个村集体的入股分红再投资。我们现在不是公司在养农民,是农民在养公司。”
下午三点,雨势彻底停止。
阳光破云而出,洒在湿漉漉的大地上,蒸腾起一片薄雾般的光晕。工人们重新上岗,检查设备、整理货品、补发订单。直播间的灯再次亮起,方青叶换上干净衣服,对着镜头微笑:“朋友们,让大家担心了。刚才那场大雨,差点让我们以为春天要泡汤。但请放心,每一包米、每一块腊肉、每一根天麻,都安然无恙。因为我们不仅靠天吃饭,更学会了与天共处。”
弹幕缓缓滚动:
【挺住!需要支援随时说!】
【我在西安,愿意认购十亩灾后复耕田。】
【这才是真正的韧性乡村。】
当晚八点,杨帆召开紧急会议。
除了核心团队,他还邀请了十多位受灾较重的农户代表。
“这次暴雨,确实造成了部分损失。”他开门见山,“木耳棚倒塌三座,水稻试验田淹了两亩,还有两家散户的蜂箱被冲走。但我们整体抗风险能力远超预期。接下来要做三件事:第一,启动保险理赔程序;第二,开放‘爱心认养通道’,让支持者直接帮扶受损农户;第三,加快冷链物流升级,确保后续发货不受影响。”
陈婶举手:“杨干部,我想提个建议。”
“您说。”
“能不能把咱们这些年的种植记录、救灾经验,编成一本小册子?不光给我们自己看,也送给别的山村。我不想再看到哪个老哥因为一场雨,一年白干。”
会议室一片安静。
然后,掌声响起。
一周后,《秦巴山区可持续农业实践手册》正式发布。内容涵盖生态种植、灾害应对、品牌运营、电商入门等八大模块,全文配图配视频,免费向全国乡村开放下载。抖音同步上线专题课程,由周弱主讲,首日播放量突破百万。
与此同时,“#我在深山有块田”话题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城市家庭选择以“共建”方式参与农业生产。有人认养一垄天麻,定期收到生长日记和鲜材;有人承包半亩稻田,秋收时亲自前来收割;甚至有幼儿园班级集体认购一片菜园,孩子们通过视频连线观察蔬菜成长。
这天傍晚,杨帆正在办公室整理数据,门被轻轻推开。
是韩爱芬,手里拿着一封信。
“谁寄来的?”他抬头问。
“没有署名,邮戳是北京的。”她递过来,“信封上写着:致‘替大山说话的人’。”
他拆开信纸,字迹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