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知道它的硬度如何,强度如何,防水性如何。
他找了块燧石,在上面用力一划,很硬,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
然后他一把将这块砖敲在一块大石头上,“喀~”砖头从中断裂,边角处溅出几块碎末。
收起碎末,他直接放到水中。
他要确定,砖块里面也结成了块儿,而不是遇水即化的黏土。
放到里面,黏土砖还没有融化,一时半会儿也化不了,于是他去察看其他的砖。
这些砖块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没有裂缝。也算是温度低的一个好处了。
但有一点很突出,颜色不同,有的砖块颜色深一些,有的砖块颜色浅一些,他都拿去一一测试,然后丢进了水中,等待结果。
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开始着手做另一件事。制造一个窑。
众所周知,想烧点儿东西,就得把温度弄高些,法宝再好,也怕烧窑,有了窑。就不怕弄不出东西。
这也是为啥王扬要先烧一批砖,毕竟他再厉害,给他纯粹的黏土。也很难快速制造出一个窑。
砖头可以起到固定和设计的作用。
没错,那些砖头不是拿来造房子的,只是为了造个窑。
窑这种东西,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稍显陌生,只知道窑就像个大土包,一个凸起的小山坡,没有见过里面的精妙设计。
王扬同样没见过,但他不傻,知道没那么简单,最基本的。通风口和入风口就得有。
而这个口又要怎么设置,便是一个问题。
一个好的风道,可以帮助掌握火候,加热或者降温。
话不多说,王扬立刻开始制造窑子的外形。
墙很好造,随便糊弄就能成一堵墙,所以王扬不造。
什么难造?顶!
不管是房屋的顶。亦或者是窑的顶,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娄空的。
而拿一堆黏土造一个顶,非常之难,因为它随时可能因为还没干透就掉下来。
顶越大,难度越大,浪费的时间也越多,最稳妥的办法自然是将其固定,有多个支撑点。
支撑点一般可以用木头来代替,王扬没有支撑点,他们加工木头的能力还没有那么强,想要弄出那么多木头并且加工好,浪费的时间会非常的多。
王扬没有时间,所以他决定另辟蹊径,先制造顶。
顶的支撑点便是那些砖头,他像搭积木一样,在平地上堆了个斜斜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干草铺上去,完全将三角形的倾斜面盖住。
然后拉来黏土,抹在三角形的斜坡上。
做完这些,他就让那些黏土坡在太阳底下风吹日晒,两天后,它们干了。
这时那几块砖头的防水性也测试出来了,它们的内部并没有在水中融化,摸去依然很结实,再次砸开,发现内部是干的,但是水分已经渗透到了三分之二的位置。
说明这些砖头依然有空隙,没有完全烧成一块,王扬将它们取出,放在烈日下晒,看看它们干了之后又会变成什么样。
然后他转过头,来到用砖头塔成的直角三角形上。
斜坡在太阳毒辣的阳光下晒成型了,王扬开始小心翼翼的撤掉支撑着它们的砖头。
干草被它们黏住,王扬没有去理会,也没有将这个不完整的圆顶用火加工成型,而是让它们自然风干,保持更久一些。
然后他如法炮制,在一旁又搭了个直角三角形,又造了一个斜坡,同时这两天的时间他又烧了些砖,又造了一个斜坡。
半个月后,一个很大的半圆形屋顶展现在了众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