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渡江前的准备(八)
在原历史上,脱脱死了之后,元廷之所以一直没有再次纠集大批军队进攻江南,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张士诚被招安,虽然这个左右横跳的货听宣不听调,但在明面上,元廷在江南还是有统治的,哪怕是张士诚这个军阀。
其次,还是粮食问题,大都经过屯田之后,勉强能自己自足,再加上张士诚这货虽然不听元廷中枢的命令,但每年仍然很老实的给小铁锅上贡粮食,张士诚出粮,方国珍出船,这哥俩可是没少合作给大都送粮食。
甚至连朱元璋都找方国珍,让他代理从大都那边买过马
第三,脱脱死后,元廷已经没有能力再次组织规模庞大的中央军进攻江南了,只能靠张士诚、方国珍这样的招安军阀来对付红巾军。
张士诚和方国珍这种货色,不论是对历史上的朱元璋来说,还是即将占据江南的鲁锦来说,这些地方军阀都不足为惧,最多不过是癣疥之疾,还算不上心腹大患。
鲁锦突然意识到,元廷与江南的核心矛盾是粮食,而不是造反。
这话并非是说元朝只要粮食,就可以对江南的反贼坐视不理,而是事有轻重缓急,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粮食为主,反贼为次。
这分析听起来好像很离谱,但对元顺帝小铁锅这样的亡国之君而言,百姓造反好像还真的没有他吃饭,开银趴重要
因此,鲁锦就突然冒出了一个设想,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在江南站稳脚跟,组织训练出更多的部队,那么即使将来直面脱脱,他也可以毫不畏惧,但是他需要发展的时间。
所以,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争取一些时间?
鲁锦苦思冥想,站起来在室内来回踱着步子,冯国用三人见状都不敢说话,三人沉默了半晌,看的眼都要晕了,冯国用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大帅,有句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嗯?”鲁锦突然回过神来,好奇道,“你说。”
冯国用这才道,“我觉得大帅有些过于循规蹈矩了。”
鲁锦皱了皱眉,“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善长和包毓闻言也看向了冯国用,这可是当面批评主公啊,你怎么敢的啊?
冯国用却似是下定了决心一样,继续道,“大帅常说儒生迂腐,但儒家之所以能延续上千年,其实是最懂得变通的,儒家虽然倡导礼义廉耻,但亦不乏灵活思辨的败类,我们虽然能鄙视这些败类,可有的时候,确实只有变通才能生存。
“主公是个奇人,有天纵之才,臣与主公相处已有半年之久,我虽不知道是什么,但隐隐感觉,主公似是在循规蹈矩,好似知道前方有条路一般,一路走来,皆有条不紊,成竹在胸,一帆风顺。
“可如今,我们已在江右之地发展到了极限,这条路也走到了岔路口,下一步该往何方,或许行差踏错一步,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我知主公那条路上,或许有高山沟壑,荆棘丛生,前行艰难,既如此,我们也不妨换一条路。
“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主公从前做事太过正派了些,刚直不阿,可是军争之事,就该无所不用其极”
“停停停,你就是想说我迂腐是吧。”鲁锦听到此处,当即笑着打断道。
冯国用见状也笑了起来,“这可不是臣说的,但主公知道臣的意思,既然主公已开笑颜,想来是想通了些。”
鲁锦回到座位上轻轻点了点头,“你就算是直接说,我也不会怪你,我不是那么小气的人。”
冯国用顿时感动道,“主公乃英主也,余能追随主公左右,是余之鸿福。”
“行了行了,再说就肉麻了。”鲁锦连忙摆手阻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