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朱棣着令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吏部六个部门的官吏配合,在近期拿一个在安南设立三司的具体操作方案出来。
&esp;&esp;并给勒令内阁那边,磨墨出一封合适的《平安南诏》。
&esp;&esp;至此,尘埃落定。
&esp;&esp;安南,改名为交趾,成为大明的一个行政省!
&esp;&esp;交趾布政使的人选问题
&esp;&esp;很快,吏部那边就被难住了。
&esp;&esp;在交趾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这个封疆大吏由谁来胜任,又有谁愿意去,别看是封疆大吏,愿意去的人不多,想去的人也不少。
&esp;&esp;对朝中一二品官员而言,去交趾任职是贬责。
&esp;&esp;不划算。
&esp;&esp;对二品以下的官员而言,则是升迁,也是镀金,想去的一大把,尤其是六部的侍郎,挤破了脑袋想去,于是这几日本就是香饽饽的吏部更热闹了。
&esp;&esp;有资格影响朱棣决策的大人物们,府邸门槛也几乎被踏烂。
&esp;&esp;人选很快拟定了出来。
&esp;&esp;其他官职还好说,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头把交椅,承宣布政使人选上争论颇大,六部尚书各有人选推荐,大多是各部侍郎。
&esp;&esp;朱棣也愁这个事情。
&esp;&esp;驻军那一块倒还好解决,可以让张辅总领军政,同时留下将军李彬在交趾带兵,但处理交趾财务和民生诸事的文臣,必须谨慎。
&esp;&esp;因为交趾初立,如果大明官吏和当地官吏相处不好,很容易在当地引发暴乱。
&esp;&esp;所以这个文臣一定要熟悉交趾。
&esp;&esp;谁熟悉交趾?
&esp;&esp;以前倒是有一个,可惜在出使安南后被胡汉苍父子收买,回到大明欺君,之前在出征安南之时,被自己找了个理由砍了。
&esp;&esp;黄观也行,毕竟出使过安南。
&esp;&esp;转念一想,按照这个思路,礼部那边也熟悉安南,抽调一位侍郎过去担任交趾布政使,貌似最为稳妥。
&esp;&esp;可礼部尚书是刚从刑部尚书调任过来的郑赐。
&esp;&esp;郑赐还不熟悉礼部。
&esp;&esp;少不了要两位礼部侍郎辅佐,所以礼部的两位侍郎不能动。
&esp;&esp;思来想去,朱棣想到了一个人。
&esp;&esp;但这个人朱棣怀谨慎态度,不是怀疑这个人的能力,而是这个人和黄昏牵扯较深,有胡一元的肺腑之言,朱棣现在有点提防黄昏。
&esp;&esp;于是打算摸一下黄昏的态度,让狗儿去宣他觐见。
&esp;&esp;……
&esp;&esp;……
&esp;&esp;黄昏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