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德妃娘娘的系统清 > 第三百六十一章一己之力444(第2页)

第三百六十一章一己之力444(第2页)

“对对对,我还听说,唐夫子要为参加下一场会试的汪绎师兄指点功课。”

“唐夫子这么好,我们要努力了。”

“可是这些书去哪弄啊?”

“这样,我们先去书店看看,若是没有,就去我家抄。”

“好好好,谢谢韩兄。”

“多谢韩兄,改天小弟请吃饭。”

“有我一份。”

“也算上我。”

“还有我还有我。”

……

学子们抱着书,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出了书院,若是离家远的,便回了书舍。

不管去哪,这些还没有经历过科举考试“残酷”的学子,对它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清朝的科举考试,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八股取士”,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顺治帝时期,科举考试主考《四书》《五经》。

甚至考那一本都有规定,例如《四书》主朱子(朱熹)集注,《易》主程(程颐)传等等。

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要按照朝廷规定的教材读书、答题,否则就是离经叛道,不合规范,也就肯定不会通过考试。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八股取士”了。

其实康熙二年曾经停止过“八股”文体,乡会试以策论、表、判取士。

然而到了康熙七年,考试的程式又改了,“乡会试仍以八股文取士”,不仅如此,就连考生的文体也是有规定的。

字体必须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

除了考试的程序和文体,康熙帝还说了,诏、诰二道太简单了,直属虚设,应行删去。

也就是说,让你根据什么事以皇帝的语气写一个命令、文告的题目没有啦。

这应该是科举考试中最简单的题目了,考察的是“诏、诰”的格式,只要掌握了基本就会写。

正因为如此,年少气盛的康熙帝把它删去了。

这也就罢了,康熙帝还规定,三场策题,字数不得过三百字。

后来,更是“丧心病狂”将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一并命题”。

不仅如此,康熙帝还认为有一些题目是大家都熟悉的,就不要出,表题更不可出修书、赐书之类的简单题目,甚至不许出本年时事。

总之一句话,康熙帝以一己之力,增加了科举考试的难度。

也不知道学子们知道,教授他们的唐夫子就是拔高科举考试门槛的罪魁祸首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hr>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https:www。。vip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span>传送门:排行榜单|好书推荐|清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