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永乐大帝打到最远的地方 > 第22章 新朝气象(第2页)

第22章 新朝气象(第2页)

这时,大厅侧门开启,一队学子代表步入会场。他们身着统一的学子服,有汉家子弟,也有苗、彝等族青年。

"学生们不仅学习经史子集,"夏元吉欣慰地说,"更研习格物、算术、农学。这才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接着是交通建设:"至今已修通武昌至昆明官道,正在勘探铁路线路。以往从昆明到北京需要两月,如今驿道畅通,快马二十日可达。"

一位云南代表激动地站起身:"总理大人!驿道修通后,我们普洱的茶叶运到江南,运费少了七成!这都是朝廷的德政啊!"

最后是经济整合:"朝廷在西南设立三大盐场、六大茶山,均由官督商办。去岁云南税银达一百二十万两,是五年前的三倍。"

会场内响起阵阵惊叹。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比任何说辞都更有说服力。

汇报接近尾声时,夏元吉特意请出几位特殊的人物。

第一位是前播州土司杨昭。他如今身着大明官服,胸前别着咨政院徽章。

"在下杨昭,"他向全场躬身,"昔日为一己之私,险些酿成大祸。幸得陛下宽宥,朝廷重用。如今在咨政院任职,方知天下之大,非一隅可比。"

接着是一位苗家少女,她用略带口音的官话说:"小女子阿兰,原是临安苗寨人。如今在昆明女中读书,学习医术。将来要回到寨子里,为乡亲们治病。"

最后上台的是一位老工匠:"小老儿原是沐王府的家奴,如今在昆明机械局做工,月钱足够养活全家。儿子在学堂读书,女儿在纺织厂做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在场的代表们无不动容。就连最保守的老臣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变化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汇报结束后,朱棣特意在谨身殿设宴款待各族代表。

席间,一位彝族头人感慨道:"陛下,以往我们彝家人住在深山里,一辈子没见过山外的世界。如今孩子们能上学堂,年轻人能出去闯荡,这都是托了朝廷的福啊。"

朱棣举杯道:"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不论汉彝苗傣,都是大明子民。朝廷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子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宴会结束后,夏元吉陪同朱棣站在谨身殿外,眺望着灯火通明的北京城。

"元吉啊,"朱棣意味深长地说,"改土归流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推行新学,发展工商,让大明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工业革命的成果。"

"陛下圣明。"夏元吉躬身道,"只是改革越深入,阻力也会越大。"

朱棣微微一笑:"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趁着老一辈的守旧派还在观望,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等到铁路修通,电报普及,这些变革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再也无人能够阻挡。"

夜幕下的北京城,处处闪烁着煤气灯的光亮。这座千年古都,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新时代。而在遥远的西南群山之中,同样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

喜欢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永乐大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