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元年二月,唐明宗在南郊祭天,加拜孟知祥为中书令。董璋先于剑门筑七寨,后又于剑门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集聚民兵扼守,以阻唐军入川。
九月,董璋举兵反唐,攻破阆州,擒杀李仁矩,孟知祥举兵响应。
唐明宗下诏削夺孟知祥官爵,命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率军征讨西川,夏鲁奇为副。
次年正月,孟知祥约董璋同时起兵,合兵据守剑门,共御官军。又以都指挥使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汉州刺史赵廷隐为副,简州刺史张业为先锋,率兵三万,往攻遂州。
夏鲁奇据城固守,遣马军指挥使康文通率军出城迎战。
康文通也是一员虎将,当下领兵出城,与叛军先锋张业大战,于阵前连斩张业部下两员偏将,官军威势大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业见不能胜,顿兵城下,愁眉不展。
三日之后,赵廷隐引领川军大至,因与康文通旧识,乃出阵劝降。康文通闻知阆州已陷,李仁矩败亡,乃率所部投降蜀军,调转军马,引蜀军入城。
因城中军马皆在康文通之手,唐军主帅夏鲁奇部下再无兵马。
闻报康文通降贼破城,遂长叹一声:某自归唐以来,受两代皇帝厚待,恩若再造,岂能爱惜此身,再降叛贼,遗羞朝廷耶!
耳听杀声已近,乃拔出胁下宝剑,自杀殉国。
康文通引蜀军杀入府衙,当下毫不含糊,割下夏公首级,拿去向赵廷隐献功。
画外音: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原为后梁军校,归附后唐,为庄宗护卫指挥使。向以骁勇知名,曾在洹水之战时独杀百余人,因功获赐姓名李绍奇,授为磁州刺史。又随庄宗攻灭后梁,在中都城下生擒王彦章,升任郑州防御使。明宗年间,夏鲁奇历任河阳节度使、忠武军节度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奉旨平定两川叛乱,方以使相职衔出镇遂州。至此城破自刎而死,终年四十九岁,正当英雄壮年。
明宗得悉阆、遂已陷,夏鲁奇死难,恸哭不止,下诏追赠夏鲁奇为太师、齐国公。
夏鲁奇血战遂州之时,唐军天雄节度使石敬瑭,秘右武卫上将军王思同率军入川,兵马尚且刚至渭水之西。
孟知祥闻报唐军主力尚远,便遣故蜀镇江节度使张武,拜为峡路行营招收讨伐使,左飞棹指挥使袁彦超为副,率水师趋夔州,以阻唐军自水路西进。
东川董璋部亦攻占合、巴、蓬、果等州,阻住阳平关至汉中唐军北面来路。
十一月初十,正当董璋分兵进军黔、涪二州之际,石敬瑭方才率军进入散关。大军扎下营盘,乃遣王思同等率前锋军,兵出人头山,迂回至剑阁之南,奇袭剑门关。
王思同奉命而出,杀东川兵三千余人,俘其都指挥使齐彦温。
由此势如破竹,继破剑州。回顾久等石敬瑭大军不至,王思同恐怕自己孤军深入,遂焚烧庐舍、抢掠资粮,复引兵退保剑门。
孟知祥闻报剑门失守,即遣牙内都指挥使李肇,率兵五千倍道疾行,先据剑州;又遣使至遂州,命赵廷隐率万人跟进。
同时命故蜀永平节度使李筠,率兵四千直趋龙州,扼守要害,防止唐军从阴平入蜀。
虽然安排三路军马已定,孟知祥依然心怀忧虑,恐难当官军功势凌厉。复过十余日,却不见有何动静,继而细作来报,唐军复回剑门关上,就此止步不前。
孟知祥闻讯大喜道:若唐军急速赶赴东川,复夺遂州,则我两川必然危急。今却不再进军,则不足为虑也。
于是急令赵廷隐等将,率军复夺剑门。
董璋闻报唐军已据剑门关,亦从阆州率兵进屯木马寨。西川牙内指挥使庞福诚、昭信指挥使谢鳇当时屯驻耒苏村,闻剑门失守,即率兵千余间道奔赴剑州。
兼程行军傍晚方至,天色昏暗,遇唐军万余从北山而下。
庞、谢二人虽然兵少,因占据天时之优,又复熟悉地利,稍作商议,决意冒险一战。乃兵分两路,庞福诚率兵数百,迂回唐军阵后鼓噪袭击,谢鳇则率余众正面进攻。
川军奉令奋力冲杀,谢鳇并令三军呐喊,山谷回声,如有数万之众。
唐军措手不及,一触即溃,惊恐而逃,退保剑门,又有十余日不敢出战。
董璋便乘机部署赵廷隐与李肇二将,分别列阵于牙城后山及河桥之上,待击剑门。
直至十二月初三,大帅石敬瑭方率大军抵达剑门。王思同出关迎入,汇报前番战况。
石敬瑭倒也从容不慌,即命来日复引兵再攻剑州,幻想便如魏王与郭崇韬进川一般,兵不血刃直下德阳,进逼成都,就此再立盖世奇功。
次日大军出关,及至剑州,石敬瑭下令步兵攻牙城后山,一战而被蜀将赵廷隐击退;又命骑兵冲击河桥,复遭李肇部强弩阻击,难以近前。
战至日暮,石敬瑭被迫撤军,回途中又遭庞福诚及谢鳇率部伏击,只得败退剑门,一日之内损兵折将,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