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在剑州交战不利,蜀将张武、袁彦超却相继夺取渝州、黔州,又大败唐军。
长兴二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宁州,夏鲁奇自杀。孟知祥命李仁罕为武信军留后,并使人持夏鲁奇首级在剑门关前示众。
石敬瑭见此,知道大势已去,最终遂以粮运不继为由烧营北归,就此撤军而回。
利州刺史李彦珂、夔州刺史安崇阮闻说大军东返,皆知孤城难守,于是相继弃城而逃。唐军攻伐两川叛军之战,乃以失败告终。
闻说官军攻川失败,唐明宗怒不可遏。因石敬瑭是自己女婿,遂迁怒他人。为此责问安重诲,并以离间孟知祥、董璋等边镇与朝廷关系罪名,听任李从璋将安重诲击杀。
复将西川进奏官苏愿、进奉军将杜绍本遣回西川,以此招抚孟知祥,称其留在洛阳家属皆安然无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孟知祥得知家属无恙,安重诲也已被杀,便邀董璋止兵,同向朝廷谢罪。
董璋怒道:孟公家属安然无恙,而我子孙却被诛杀,我因何谢罪?
再三不从。孟知祥使观察判官李昊前去晓以利害。董璋以为孟知祥背盟,怒骂李昊。
李昊回成都后,便劝孟知祥攻打董璋。
岂知董璋却是个真小人,抢先对孟知祥动兵,攻破汉州。孟知祥率赵廷隐等人迎战,与董璋对阵于鸡距桥,并命东川降将寄书董璋劝和。
董璋说道:悔而不作,作而休悔。事以至此,再无退步之理。
便率士兵鼓噪而出交战,结果两军兵锋未交,部下偏将张守进便投降西川军。孟知祥趁机挥军大进,董璋败逃回东川,龟缩不出。
蜀军乘胜而进,至于汉中,屯兵沔水之南。
董璋自知非孟知祥对手,后悔不听前番求和之劝,对其子董光嗣道:今大势已去,一旦城破,我董家死无噍类矣。不如我儿斩父首级,前往投降孟知祥,庶几可以保全家族。
董光嗣哭道:“自古以来,岂有以子杀父而求活路者?儿宁愿与大人同死。
于是父子当晚弃城,夤夜而逃。次日汉中守将出城投降,孟知祥方知董璋父子已遁,遂命赵廷隐率军追击,但却追之不及而还。
不久董璋逃至梓州,部军却发兵变,乃被乱军所杀,其子董光嗣也自缢而死。
孟知祥遂就此吞并东川,占据两川之地。但亦不向天子上表献捷,也不再向朝廷请罪,便连解释,亦皆免了。
董璋败死之讯传至洛阳,枢密使范延光对明宗奏道:孟知祥虽然占据两川,但其士兵部众皆是朝廷所派,大多是中原人。孟知祥惧其部将因思家发动兵变,定会借取朝廷势力,加以威慑。陛下不如屈意招抚,使其归顺朝廷可也。
明宗道:卿言甚善,是为国之语。孟知祥是我旧友,因被安重诲离间,以至如此。我知其并非真反。招抚既可,何谓屈意哉!
于是便派孟知祥外甥、供奉官李存瑰赍诏,前往成都安抚。
同年九月,李存瑰返回洛阳,奉上孟知祥表文,奏请授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张业、李肇五位节度留后为节度使,并索求刺史以下封授权与蜀王爵位。
明宗便以阁门使刘政恩为宣谕使,再至成都宣诏:任命孟知祥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赵季良五人皆依卿之所请,均拜为节度使。
宣诏已毕,复以工部尚书卢文纪为使,册拜孟知祥为蜀王。
唐帝虽然退让再三,仍未改变权臣谋逆之志。次年亦即应顺元年正月,孟知祥终叛后唐,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蜀,以赵季良为宰相,史称后蜀。
同时后唐潞王李从珂与皇帝李从厚争位,后唐内乱,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皆归附后蜀。六月,张、孙抵达成都,孟知祥设宴招待,却在席间突然发病。
七月,孟知祥病逝,太子孟昶继位。追谥孟知祥为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和陵。此乃后话,后蜀高祖孟知祥平生,于此先行表明。
明宗李嗣源被迫封孟知祥为王,悔恨交加,就此得疾,日渐沉重不起。
因长子李从璟已被元行钦杀害,遂封次子李从荣为秦王,命为河南尹。李从荣当时已实为嫡长子,且掌管京师政务,太仆少卿何泽便即上书,请立李从荣为皇太子。
李嗣源却大为不悦道:既是群臣请立太子,则看来我应回河东养老耶!
终拜李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却不允为储君。李从荣由是极为不安,担心不能继承皇位。长兴四年十一月,明宗病重。
李从荣入宫探视,见父亲已不能抬头;待问安毕出宫之时,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李从荣误以为皇帝已然驾崩,次日便称病不朝,只在府中与亲信谋议夺位。
十一月二十日,李从荣率牙兵千人列阵于天津桥,准备以武力入居兴圣宫。
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闻说秦王调动兵力,急报明宗,口称李从荣谋反,并下令关闭皇城端门,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鹤禁军把守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