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先生:
>我娘说您在找“想认字”的人。
>她就是那个妹妹。
>她死前没说完的话,其实是:“哥哥,我想认字,还想让你看看我的名字。”
>她的名字叫**裴宛**。
>她不是病死的,是被太傅府的人毒死的,因为她偷看了《民忆录》残页。
>您写的每一个字,她都听我说过。
>她说,要是能活到那一天,一定要亲口告诉您:她从未怪您。
>??您的侄儿,裴延七岁
裴砚读完,久久不动。
烛火跳了一下,映出他眼角的湿痕。
他缓缓起身,走向内室,推开尘封多年的柜子,取出一只檀木匣。打开后,里面是一支断簪,半截玉雕,还有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他十年前写下的两个字:**芜归**。
他将信纸轻轻放在其他遗物之上,然后闭目良久。
再睁眼时,他提笔写下一封信,派人送往皇宫:
>启忆帝陛下:
>臣请开“冤忆司”,专查历代因记忆获罪之人。
>不求翻案,但求留名。
>尤其一人??裴宛,贞元十六年生于京兆,卒年十二,死因不明,墓址不存。
>此案若不了,臣终生不入史馆。
信送出后,他独自坐在庭院中,看紫花飘落。
风吹过,铃声隐约。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
这是清算的开始。
数日后,朝廷诏令下达:设立“冤忆司”,由裴砚总领,许其调阅秘档、传唤旧吏、掘坟验骨。凡涉及毁忆、篡史、灭名者,无论官阶高低,皆可追责。
朝野震动。
太傅府连夜焚毁大量旧档,却被共忆卫当场抓获。搜出的地窖中,竟藏有数百具无名尸骨,皆为当年被秘密处决的民间学者与忆师。每具尸身旁,都放着一张写有名字的纸条??那是他们临终前最后的请求:**请记得我**。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
百姓自发前往太傅府门前抗议,手持自制铜铃,齐声高呼:“还名!还魂!还公道!”
新帝亲临现场,当众宣读裴宛案卷宗,并跪地叩首三次,代表皇室致歉。
“朕之先辈犯下滔天之罪。”他说,“今日起,所有因记忆而死者,皆入忠义祠,享万民香火。”
当晚,京城忠义祠灯火通明。人们将写有亡者姓名的牌位一一安放。当“裴宛”二字被刻上石碑时,天空骤然电闪雷鸣,一道紫光劈落碑顶,整座祠堂笼罩在奇异光芒之中。
守夜人称,那一夜,祠中所有牌位同时震动,发出低吟,宛如回应。
而在断语岭,柳知言已卧床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