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平城非遗:方寸之间见乾坤,烟火深处藏匠心
在大同市平城区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城市的记忆与灵魂。玻璃画以透明为纸、色彩为墨,勾勒出北魏风华;传统旗袍以针线为笔、丝绸为卷,书写着东方雅韵;京八件以面粉为媒、技艺为魂,传递着市井温情;杏皮水以果香为引、匠心为火,熬煮出塞北清凉;削面以刀工为戏、汤底为韵,演绎着面食传奇。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平城人生活美学的生动诠释。
玻璃画:透明介质上的北魏诗行
玻璃画作为平城区第十一批区级非遗,以其独特的创作载体和艺术表现力独树一帜。
不同于传统纸本或绢布绘画,玻璃画以透明玻璃为“画纸”,颜料需反向绘制,正观时色彩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这一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平城作为北魏都城,其玻璃画融合了中原绘画的细腻笔触与塞外文化的粗犷线条,形成“工写兼备、雅俗共赏”的风格。
玻璃画的创作过程堪称一场“逆向美学”的修行。
艺人需先在脑海中构思正观画面,再以反笔在玻璃内侧勾勒轮廓、填充色彩。
矿物颜料与玻璃的化学反应赋予画面持久性,历经百年仍鲜艳如初。
在题材选择上,北魏云冈石窟的飞天、胡笳十八拍的场景、大同古城的风貌皆成为灵感源泉。
如今,平城区文化馆通过“玻璃画工坊”培养新生代传承人,将传统壁画技法与现代装饰艺术结合,开发出屏风、灯具等文创产品,让玻璃画从殿堂走向生活。
传统旗袍:云中丝韵里的东方密码
云中传统手工艺旗袍承载着平城女性对美的极致追求。
其制作工艺融合了北魏服饰的宽袍大袖与清代旗装的立领盘扣,形成“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的独特剪裁。
一件旗袍的诞生需经历量体、裁剪、绗缝、盘扣、归拔等三十余道工序,仅盘扣制作就包含蝴蝶扣、琵琶扣、葫芦扣等二十余种样式,每一针都暗含“福禄寿喜”的吉祥寓意。
平城旗袍的匠心体现在对细节的苛求:领口需紧贴颈部而不束缚,袖口需遮掩手腕而不拖沓,开衩高度需显腿型而不失端庄。
面料选择上,既用苏绣丝绸展现江南柔美,亦以大同本地潞绸体现塞北厚重。
在当代传承中,传承人将云冈石窟的莲花纹、华严寺的鸱吻造型融入盘扣设计,使传统服饰成为流动的文化载体。
2025年“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旗袍制作技艺被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青少年通过一针一线感受东方美学的深邃。
京八件:面点里的市井史诗
老大同京八件是平城饮食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