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传统糕点套装包含八种造型各异、口味不同的点心:象征“福”的福字饼、寓意“禄”的禄字饼、代表“寿”的寿桃饼、暗含“喜”的喜字饼,以及枣花酥、莲花酥、椒盐酥、豆沙酥。
其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清代,平城作为商旅枢纽,京八件吸收了京式糕点的精致与晋北面食的实在,形成“甜而不腻、酥而不散”的独特风味。
制作京八件是门“火候艺术”:和面需根据季节调整水温,醒面时间精确到分钟,馅料配比误差不超过5克。
老艺人常说:“三分做,七分烤”,木炭烘烤的火候控制直接决定成品的酥脆程度。
如今,传承人通过“透明厨房”展示制作过程,将传统糕点与现代健康理念结合,推出低糖、杂粮等新式京八件,使这一非遗技艺在当代市场中焕发新生。
杏皮水:果香中的塞北清凉
杏皮水是平城人消暑解渴的“天然饮料”。
其制作技艺以大同本地沙金红杏为原料,经去核、晾晒、熬煮、冰镇等工序制成。
不同于工业饮料的甜腻,杏皮水保留了果实的天然酸甜,加入冰糖、桂花后,口感层次丰富,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的功效。
这一技艺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杏干需选用九成熟果实,晾晒时避免阳光直射以保留果香,熬煮时火候过大则苦涩、过小则寡淡。
在平城区古城街道,杏皮水摊位常与刀削面馆比邻而居,形成“面食+饮品”的经典搭配。
近年来,传承人开发出杏皮茶、杏干果脯等衍生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将塞北风味送往全国。
削面:刀光里的面食哲学
东方削面是平城面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核心技艺在于“刀削”:面团需揉至“三光”(手光、面光、盆光),削面时刀与案板呈45度角,手腕灵活抖动,使面条如柳叶般飞入锅中。
这种“一根面条一碗面”的吃法,既保证了口感的一致性,又蕴含着“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
削面的灵魂在于汤底。平城削面分为清汤、红烧、杂酱三种流派:清汤以老鸡、猪骨熬制,突出本味;红烧加入八角、桂皮等香料,香气浓郁;杂酱则用五花肉丁与黄酱炒制,咸香适口。
在当代传承中,削面店引入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同时保留“现削现煮”的传统工艺,使这一非遗技艺在快餐时代依然保持温度。
平城区的非遗保护,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玻璃画通过文创产品走进年轻群体,旗袍制作技艺借助美育课程播种文化基因,京八件与杏皮水在市场化中寻找平衡,削面则在标准化与个性化间开辟新路。正如大同市非遗保护中心提出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唯有让非遗回归日常、融入时代,方能使其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支撑。当游客漫步平城古城,品尝一碗削面、欣赏一幅玻璃画、试穿一件旗袍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技艺的温度,更是一座城市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