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柳林县非遗文化:盘子会、黄河旋鼓舞与红枣习俗的千年传承
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黄河文化与农耕文明交织出独特的非遗图景。其中,国家级非遗“柳林盘子会”、省级非遗“黄河旋鼓舞”以及承载千年农耕记忆的“红枣习俗”,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乡村振兴中活态传承的文化密码。
一、柳林盘子会:浓缩的庙宇,流动的信仰
历史渊源与核心载体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起源于唐代搭棚祭神习俗,明代发展为木制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盘子”。
这一高3-4米的微型庙宇,以天官、财神等神像为核心,融合木雕、彩绘、面塑等技艺,被誉为“浓缩的庙宇,放大的神龛”。
现存最古老的盘子为清光绪二十六年穆村江曲木刻模型,其双层飞檐、六角结构,内分多个神龛,供奉着佛道融合的众神像,成为民间祭祀的核心场所。
仪式流程与文化功能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柳林县及穆村一带以盘子为中心展开盛大庆典。
活动由民众集资、轮任“纠首”组织,包含搭盘祭神、转九曲灯阵、弹唱社火等环节。
其中,面塑供品最具特色:枣山、面雁、三牲(面猪、面羊、面鱼)等造型精美,承载着祈子、祈福的民俗寓意。
不生育的夫妇会偷取盘中的“小鸟”或“枣囤囤”盖子,若心愿达成,便以数倍供品还愿,形成独特的“许愿-还愿”循环。
现代传承与挑战
目前,柳林县现存盘子200余座,由民间匠人手工制作。
然而,传统技艺面临断层危机:全县能独立完成盘子制作的匠人仅四五人,90岁的王兴地老人是现存最年长的传承者,其徒弟多因收入微薄而改行。
为保护这一非遗,当地政府通过登记建档、专题摄录、传承人认定等措施,并尝试将无人机表演等现代元素融入庆典,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二、黄河旋鼓舞:鼓声中的抗争精神
历史溯源与艺术特征
黄河旋鼓舞起源于柳林鼓子秧歌,其历史可追溯至黄帝战蚩尤的传说与古代抗洪斗争。
表演以直径超1米的墩子鼓为核心,形成伞头指挥、锣鼓队、舞蹈队的完整体系。
舞蹈动作刚劲火爆,融合武术元素,场图蕴含“外圆内方”的哲学理念,如“天地牌”“八卦阵”等三十余种阵型,服饰则采用黄绸镶边红袄、虎头披肩等传统样式。
代表作《黄河旋鼓》的突破
2024年,由柳林县文化和旅游局选送的舞蹈《黄河旋鼓》斩获山西省第十二届“群星奖”舞蹈类最高奖。
该作品由市文化馆、县文化馆等联合创作,通过“击鼓子、转鼓子、弹鼓子”等技法,结合秧歌与现代舞蹈编排,以32面墩子鼓展现黄河儿女的拼搏精神。
演出阵容达80人,服装道具复原传统样式,成为首个获得省级奖项的柳林鼓子秧歌作品。
传承困境与创新实践
尽管《黄河旋鼓》取得成功,但柳林鼓子秧歌仍面临艺人老龄化(平均年龄超60岁)、传统曲牌流失过半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