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当地建立包含12支表演队、200余名艺人的传承人才库,并在7所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培养青少年传承人。
同时,数字化保护工程已完成12位老艺人动作捕捉记录,为技艺留存提供科技支撑。
三、红枣习俗:黄河岸边的甜蜜传承
地理标志与文化象征
柳林红枣,俗称“滩枣”,生长于黄河两岸20-1500米的沙滩上,已有1300余年栽培历史。
其果实呈圆柱形,色如墨玉,果肉甜软润香,被誉为“人参果”。
明代《永宁州志》即有记载,2010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县红枣林面积达28万亩,年产量3000万公斤,形成蜜枣、滩枣等20余种加工产品,出口至印度、美国等十余国。
民俗应用与健康价值
红枣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深度融入地方民俗。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蒸制“枣山”供品,其三角形面体铺满红枣,点缀盘云、盘龙纹样,象征五谷丰登。
医学上,红枣富含维生素c和环磷酸腺苷,具有健脾益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常用于高血压等慢性病辅助调理。
产业转型与文化赋能
面对市场竞争,柳林县通过“科技小院”推动红枣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红枣深加工产品。
同时,举办红枣文化节,将非遗展示与旅游结合,打造“中国枣乡”品牌。
例如,穆村镇闫家圪台村为盘子安装移动轨道,延长使用寿命,这种创新思路正被应用于红枣产业,如建设智能化晾晒棚、开发红枣文创产品等。
四、非遗活态传承的柳林模式
柳林县的非遗保护实践,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社区参与:盘子会以“纠首”轮值制强化民间自治,红枣种植依赖家庭传承,形成自下而上的保护网络。
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记录、无人机表演等手段,吸引年轻群体关注非遗。
产业融合:将红枣加工与旅游结合,黄河旋鼓舞与舞蹈创新结合,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教育渗透:在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培养下一代传承人,确保技艺不断层。
结语
柳林的非遗文化,是黄河文明与农耕记忆的活态博物馆。
盘子会的微缩庙宇、黄河旋鼓舞的激昂鼓点、红枣习俗的甜蜜滋味,共同编织出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柳林县通过创新保护机制、激活产业潜力,让千年非遗焕发新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柳林样本”。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