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可汗回忆录七星 > 第545章 我也是不得已(第2页)

第545章 我也是不得已(第2页)

沈知微闭目沉思片刻,忽而睁眼:“传令下去,重启‘烛龙二级响应’,目标锁定全国范围内所有曾使用‘军事调度’‘外交馈赠’‘皇恩特免’等豁免条款的财政项目。时间跨度不限,追溯至开国元年。”

此令一出,震动朝野。

短短半月,又有数十条陈年暗流浮出水面。广州刺史曾以“进贡荔枝”为名,每年虚报三千民夫劳役,所得银钱全数投入海外香料贸易;剑南节度使更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借“平叛急需”之名,私自铸造劣质铜钱达百万贯,导致蜀地通货膨胀十余年不得恢复。

但最令人心寒的一条线索,来自敦煌一处废弃烽燧。

当地牧民报告,一场沙暴过后,露出半截石碑,上面刻着一段残缺名录:

>“……丙申年三月,押送‘罪籍妇孺七十口’至碎叶城,途经费兰州、伊州,耗米三百二十石,盐十八袋,绢三十匹。领队官:李承业。”

李承业,贞观初年任刑部主事,后升任大理寺少卿,卒于永徽二年,谥“肃正”。史书称其执法严明、不避权贵,是太宗钦点的“清流典范”。

可这份名单中的“罪籍妇孺”,经查竟是当年魏王府谋反案牵连的家眷。按律,她们应囚于京兆大狱,待秋审裁决。然而据老兵回忆,确有一支神秘队伍曾在深夜穿过戈壁,押送大量戴枷女子前往西域,途中多人死于脱水与鞭笞,尸骨就地掩埋,连姓名都未留下。

沈知微派人实地勘察,在石碑周围挖出七具孩童骸骨,随葬品中有一枚铜铃,形制与当年佛堂干扰誊录板的磁铃完全一致。

“他们早就开始了。”她在日记中写道,“不是从徐元楷开始,也不是从天枢院开始,而是从我们第一次选择‘为了大局’而隐瞒真相时就开始了。每一次妥协,都是对未来的一次借贷;每一次沉默,都在增加后代偿还的利息。”

她决定不再单独行动。

五月十五,她在终南山下举办“千灯祭”,邀请全国各地参与“千灯计划”的核算员齐聚一堂。现场没有高台,没有仪仗,只有一千盏铜灯排成巨大的“算”字,每一盏灯下放着一份已查清的旧案摘要。

她当众宣布:“今日起,所有结案文书将不再仅存于明算阁,而是抄送三百州县学宫,供百姓自由查阅。若有异议,可提请复核。共算之法,不属于任何一人,它属于每一个愿意直视黑暗的人。”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就在此时,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僧缓缓走出,手持一根断裂的算筹,跪地叩首。

他说他是静心斋最后一任住持的弟子,当年师父被捕前,曾将一本《共算源流考》藏于佛像腹中,嘱咐“待光明普照之日方可取出”。如今他亲眼见到千灯齐明,知时机已至,特来献书。

沈知微亲自扶起老僧,命人剖像取书。

书中记载了一段尘封往事:原来,早在隋末群雄割据之时,便有一位奇人名叫陆九渊,精通天文、算术、音律、医药,曾为李唐先祖制定赋税制度。他临终前留下遗训:“治国如治病,药不对症则害命,账不对实则亡国。然人性畏痛,宁可忍病也不愿割瘤。故须立一法,使谎言无法存活??此法即‘共算’。”

但他同时警告:“若掌此法者自以为神,不容质疑,则共算亦将成为新瘤。”

书中更揭露,最初的共算体系并非由朝廷创立,而是由一批流亡学者秘密组建,名为“明算同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彼此不通姓名,只以数字编号相称,靠盲童传递信息,聋童记录数据,确保无人能独占真相。

而第一位编号“零”的领袖,正是沈知微的曾外祖父??沈括之。

她怔住了。

家族秘史从未提及此事。母亲只说祖上是江南布衣,靠教书为生。可现在,她手中的书页上分明写着:“沈括之,号‘启明’,贞观元年殉于洛阳东市,罪名‘妖言惑众’,实则因揭发太子府私设账房而遭灭口。”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从小父亲就严禁她翻阅家中旧籍;为什么母亲临终前紧紧抓着她的手说“别太认真”;为什么她第一次看到假账时,心中涌起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近乎宿命的熟悉感。

原来,她不是选择了这条路,而是被这条路选择了。

六月初一,沈知微上《再请彻查宗室旧账疏》,请求将“千灯计划”扩展至皇族封邑、公主汤沐、亲王庄园等历来享有财政豁免的区域。她列举数据指出,仅近五十年,诸王公贵族以“赏赐”“营建”“婚嫁”名义申报的支出,就高达八百万贯,相当于两次征高丽的军费总和,而其中超过六成缺乏原始凭证。

奏折递入宫中,三日无声。

第四日清晨,皇帝召见。

紫宸殿内,龙椅之下,站着一位身穿素袍的少年,约莫十三四岁,面容清秀,眼神却深不见底。

皇帝指着他说:“这是朕最小的儿子,李昭。他自愿报名加入童子军,愿从最底层做起。朕准了。但有个条件??你要收他为徒,亲自教导。”

沈知微愕然。

她看向少年,后者深深一拜:“学生愿学真实,哪怕它伤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