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垂泪无声。
忽而,一声清脆的算珠响,自远处学堂传来。
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越来越多,汇成一片潮音,穿透雨幕,缭绕山谷。
那一夜,终南山所有铜灯自动点亮,无需人手。
据守夜童子说,他看见沈知微的身影站在最高处的崖边,手中托着铁算盘,仰望银河。风吹起她的白发,像一面不倒的旗。
次日清晨,人们在她枕边发现一页残稿,字迹虚弱却坚定:
>“我知道你们会问:如果有一天,共算也被滥用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让它被滥用,然后被揭穿,再重建。
>只要还有人愿意从泥土里捡起一支断笔,蘸着雨水写下第一个数字,光就不会灭。
>因为真正的共心,不在制度,不在玉玺,不在任何石头或铜板上。
>它在每一次选择诚实的眼睛里,
>在每一次拒绝沉默的喉咙里,
>在每一个明知无力仍要说‘不对’的灵魂里。
>这才是不可战胜的东西。”
葬礼那天,没有鼓乐,没有谥号,没有碑文。
只有十万百姓手持铜灯,沿山路排成一条蜿蜒长河,每人低声报出一个数字??那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一笔真实账目。
一位老农说:“我儿子不该死,他是被错判的。”
一名寡妇说:“那年官府说没灾,可我家饿死了三口人。”
一个孩子说:“老师骗我们说麦子丰收,可我亲眼看见粮仓是空的。”
这些声音汇聚成河,流入山谷,惊起飞鸟无数。
三年后,新任监察会在整理旧档时,意外发现一份密封铁函,编号“归鸿-零”。开启后,只见一枚生锈的铁尺,一把断齿算盘,还有一封未曾寄出的信,落款时间为贞观九年冬,署名:沈云卿。
信中写道:
>“女儿:
>若你长大,望你能原谅母亲不能陪你。
>我要去很远的地方,做一件看不见回报的事。
>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听见风里的算珠声。
>到那时,请替我微笑。
>??母字”
此信传抄天下,万人传诵。
多年后,有学者考证,“共算”一词最早并非出自典籍,而是源于西域古语,原意为“一起数星星的人”。
而在终南山深处,那棵沈知微常坐的桃树下,每年春天都会出现一块新石板,上面刻着一行稚嫩字迹:
“今天,我又查出一个假数。”
无人知晓是谁所刻。
但人人都知道,这山中的风,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