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母亲一离开家乡,就觉得身体不适,心情也不好,表达了什么?(估计是故乡的眷恋之类的)
回答:表达了母亲可能水土不服。
(狗头)”
]
[“很写实!”
“语文老师:地理老师在三班,你跟着他。”
“笑死,真学地理怎么可能写水土不服,气候湿度温度温差饮食给你分析个滴水不漏,然后最后答案真的是水土不服。”
]
大唐的诗人们见此皱眉:“这怎么能叫水土不服呢?”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分明就是母亲舍不得离开家乡,这是深深的眷念之情啊!
!”
这要是换成他们,泼墨挥洒就是一篇篇佳作,哪里会像这后生这样,直接来了句“水土不服”
?
水土不服你请大夫啊……
哼,感性的文人就讨厌你们这群冷冰冰的人!
———
[“初三历史复习:
问: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有同学答曰:洛阳风水好。
老师在讲台上训人气得不行,大家在教室后排笑出内伤。”
]
[“这不说明孝文帝学中原文化学到位了嘛!
(狗头)”
“如果是单纯的迁都,风水还真是一个原因。”
“不过有一说一洛,洛阳风水确实好,多少朝的古都。”
]
北魏位面·承明年间———
孝文帝拓跋宏微笑:傻孩子,听好了,朕只讲一次。
迁都洛阳有很多原因,但主要就政治、经济、文化和战略军事这四点因素。
你们都学了孝文帝汉化,那也知道,迁都一方面就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缓和矛盾;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推行汉化政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