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役立刻低头哈腰:“是,是,下官遵命。”
苏录躬身致谢,那人却只看了他一眼,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似有深意,随即转身离去。
直到走进号舍,苏录仍觉那一眼意味深长。
他的号舍位于南区第七排,狭小逼仄,仅容一人蜷卧。墙角堆着稻草,桌上有一砚一台烛,墙上贴着“肃静”“回避”字样。隔壁传来咳嗽声,对面考生正默默整理笔墨。
首场考题很快下发。
第一题出自《论语》:“君子周急不继富。”
第二题出自《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第三题策问:请议“漕运利弊及改革之策”。
苏录展卷细读,心中反而平静下来。他知道,这三题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机锋。尤其是第三题,近年朝廷正为南方漕粮北运耗费巨大而头疼,此题明显是要考察考生对现实政务的理解。
他先做八股文。面对“君子周急不继富”,他并未如常人般大谈仁义道德,而是从民生角度切入:
“圣人立教,非为空言垂训,实为救世之方也。今天下财货日趋于上,细民日益困苦,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一旦水旱频仍,饥馑荐臻,则富室闭仓自保,而穷黎转死沟壑。此时若有君子焉,散财赈恤,济其所急,岂非圣人之所许哉?然世人每见富贵之家,趋附恐后,车马填门,礼币不绝;及其败落,则鸟散兽奔,唯恐避之不及。此所谓继富者众,周急者寡也……”
一句“财货日趋于上”,直指时弊,却又不失儒者温厚之风。破题稳重,承题有力,起讲如江河奔涌,入题自然。待到中比两股对仗工整,收束处更以“故君子之施,不在锦上添花,而在雪中送炭”作结,掷地有声。
他自己写完,轻呼一口气,仿佛卸下千斤重担。
第二篇《中庸》题,他更进一步,将“万物并育”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
“今之执政者,或专务刑法以齐民,或偏崇货利以聚财,或拘泥祖制而不肯变通,或妄效夷狄而失其根本。此皆不知‘并育’之道也。夫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能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华夷远近咸得其所,刑赏宽猛各适其宜,则虽百虑殊途,终归一致……”
此文格局开阔,气象宏大,隐隐透出一种超越科举本身的胸襟。
至于策问,他干脆抛开成规,直言当前漕运之弊:河道淤塞、运费高昂、胥吏盘剥、沿途损耗惊人。提出“改漕为折”的建议??即允许部分省份将实物漕粮折合成银两上缴,由朝廷在京畿附近购粮储存,既减轻百姓运输之苦,又提高效率。
他还大胆引用父亲当年在户部任主事时的一份奏疏内容,虽未公开刊行,但他记得要点。此举风险极大,若被人察觉抄袭旧档,可能反被斥为剽窃。但他相信,真正懂行的人,会看出其中的真知灼见。
三日之后,首场结束。考生陆续出场,有人喜形于色,有人面色灰败。苏录步出贡院时,双腿酸软,几欲跌倒。苏福急忙上前搀扶,递上热汤。
“写得好吗?”老人颤声问。
苏录笑了笑:“我不知道别人怎么写,但我写了我想写的。”
话音刚落,忽见那日放他进场的青袍官员远远走来,身后跟着两名书吏。
“可是苏录苏生员?”官员问道。
“正是晚生。”
官员打量着他,缓缓道:“你那篇策论,提到‘改漕为折’,还引了一段万历二十三年户部郎中苏慎行的密奏残稿……你是如何得知的?”
苏录心头一凛。
苏慎行,正是他父亲的名字。
他深吸一口气,跪地叩首:“回大人,先父曾任户部郎中,此稿乃家传手录,并非外泄机密。晚生不敢欺瞒。”
那官员沉默良久,终是扶他起身:“令尊当年曾与我共事,是个耿直之人。可惜……遭人构陷,贬官回乡,郁郁而终。”
苏录眼眶骤热:“先父至死未申冤屈,每每思之,痛彻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