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强忍悲痛,打开窗户,轻声问道:“你是谁?”
那人没说话,只从包里取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翻到一页,高高举起。借着教室灯光,她看清上面写着一行字:
>“我接过他的路,也接过他的名字。岩聪还在路上,只是换了个身子走。”
随后,他放下本子,从怀里掏出一只小小的铜铃,放在枫树根部,转身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雨幕中。
第二天清晨,阿?第一个来到学校。她在树下发现了那只铜铃,铃舌上缠着一根红绳,绳结打得极为讲究??正是腾冲妇女识字班当年用来标记“紧急信息”的方式。
她捡起铜铃,轻轻一摇,声音清越悠远,惊醒了整个校园的鸟雀。
同一天,内蒙古草原上的老者完成了第十三本《四季童话》的手抄稿。他将书装进一只羊皮袋,绑在新买的骆驼背上,交给一名即将前往甘肃的牧民。
“送给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小学,”他说,“如果那里没有小学,就找一群孩子,坐下来给他们念一遍。”
牧民疑惑地看着他:“这书……很重要?”
老者点点头:“比水重要。水只能活命,这本书能让人记得自己是谁。”
牧民沉默良久,终于郑重接下包裹。
而在成都,那位老妪的女儿??八九年失联教师的女儿??如今已是退休中学历史教师。她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意外发现一本藏在缝纫机底板下的日记。里面记录着1989年春天,她在课堂上讲授“五四运动”时学生的反应,以及之后三次被叫去教育局谈话的过程。
最后一页写着:
>“他们问我为什么要讲这些。我说,如果不讲,孩子们将来怎么知道风是从哪边吹来的?
>
>今天我没回家。我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站在讲台上。但如果有一天,有人读到这本日记,请替我给学生们补完那一课??关于自由,关于责任,关于一个老师为什么宁愿丢掉饭碗也不肯闭嘴。”
她泪流满面,当晚便联系了几位老同事,秘密组建了一个“民间历史共读小组”,每月一次,在不同人家中轮流聚会,朗读被删减的历史章节。第一次活动,她们选择的主题是:“1919年的学生,和2024年的我们。”
与此同时,泰国清迈的华人图书馆内,馆长正组织一批学者对“B-02”胶片进行深度解码。他们在赵秀兰讲述的架构文档中发现一段隐藏音频??需以特定速度倒放才能听见。
播放后,是一段小女孩的歌声,清脆稚嫩,唱的是云南民谣《小河淌水》,但在副歌部分加入了极轻微的节奏变化,形成一组摩尔斯电码。
经破译,内容为:
>“种子已播下,土壤湿润。请告诉妈妈,我学会了唱歌。”
馆长浑身一震。这段录音的时间戳显示为1965年3月12日,正是赵秀兰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后的第七天。而那个唱歌的小女孩,极可能是她当时收养的一名孤儿??后来在官方档案中被列为“失踪人口”。
“她早就预见了一切。”馆长喃喃道,“连百年后的回应方式,都埋好了。”
他立即通过加密渠道将这一发现传回国内节点,并附言:
>“建议启动‘童声反向追踪’项目,搜寻近五十年来所有含有类似编码模式的民间录音。也许,那些曾经听过故事的孩子,早已成为新的讲述者。”
消息抵达北京时,正值清明前夕。
苏婉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二百三十七个发光红点??每一个,都是《四季童话》确认流通的城市。
“我们不能再被动防御了。”她说,声音冷静而坚定,“审查机构已经开始用AI分析文本语义,试图捕捉隐喻传播规律。我们必须主动出击。”
她指向地图南方:“杨素梅成功建立了海外备份,但这不是终点。下一步,我们要让‘千叶计划’进入全民共创阶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每一本手抄书都可以是新版《四季童话》。”
有人质疑:“万一被篡改怎么办?万一有人故意加入错误信息?”
苏婉摇头:“不怕。真相不在某一句话里,而在无数版本的重叠之中。就像河流,源头只有一个,但支流越多,水量越大。即使某些支流被污染,主流依然清澈。”
最终决议达成:
1。全面开放《四季童话》创作权限,鼓励读者自行续写、改编、插图;
2。启动“百人百版”工程,邀请作家、画家、音乐人共同打造多样化文本;
3。将“枫叶裂纹”“铜铃声响”“布偶眼神”等符号系统化,植入更多日常生活场景;
4。联络海外汉学机构,推动《四季童话》进入国际图书馆收藏体系,获得外交保护伞。
散会后,苏婉独自留在房间,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档,标题命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