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我们华夏的技术封锁。”
“特别是高端机床制造技术,这一块,他们一直卡得很死。”
“这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巨大风险。”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想法是,希望能够通过外交途径,与德方进行磋商,力主突破这一限制。”
刘清明追问:“有把握吗?”
陆荣炳沉吟了一下。
“目前这届德国政府,整体上秉持着对华友好的政策。据我们从外交口得到的消息,他们的总理今年已经确定了访华日程,这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国事访问。”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有一定的把握。”
这个回答,在刘清明的意料之中。
寄希望于高层访问时,对方能释放一些善意。
这是一种思路,但充满了不确定性。
刘清明继续施压。
“如果,我是说如果,最终还是无法突破技术封锁,这笔交易,你们还会继续推动吗?”
这个问题很尖锐。
它直接指向了这次收购的核心价值。
如果买不来最关键的技术,那花大价钱买一个空壳子,意义何在?
陆荣炳的回答,却出乎刘清明的意料。
“刘处,我们评估过最坏的结果。”
他的表情很严肃。
“我们认为,即使德国方面最终仍然对我们封锁最顶尖的高端技术,这笔交易,依然有非常大的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清明来了兴趣。
“价值体现在哪里?”
“人才。”
陆荣炳吐出两个字。
“我们准备在收购协议中明确提出,要求全盘吸收西斯公司的全部在职员工。这其中包括了他们所有的研发技术人员,以及那些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工人。”
“我们认为,有了这批德国专家的加入,奉机集团完全可以在德国当地,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外研究中心。”
“依托这个中心,进行相关技术的自主科研攻关。”
“这比我们关起门来,自己闭门造车,要更加直接,也更加有效。”
刘清明缓缓点头。
这个思路,确实不错。
用市场换不来技术,那就直接买下掌握技术的人。
曲线救国。
“只是,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刘清明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养着这么一大批德国专家和工人,每年的人力成本,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陆荣炳显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