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朱元璋回家乡 > 第三一九章 今日的惊喜是朱元璋给的(第1页)

第三一九章 今日的惊喜是朱元璋给的(第1页)

“不过,这科举要在三年之后了才开始。

而非是现在。”

正在那里,惊喜交加又带着一些不可置信,被这突然之间的大好消息给惊到的刘三吾等人,为之愣了一下。

心里面的快乐一下子就削减了很多。。。。

青海湖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冰层在某个无风的清晨突然碎裂,不是因为温度上升,而是湖心深处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像谁终于放下了执念。裂纹呈放射状蔓延,却不发出任何声响,仿佛怕惊扰了沉睡中的记忆。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湖面时,水波竟泛出虹彩,如同无数双眼睛同时睁开。

那一年是2151年,归途回响正式接入全球共感网络的第一年。

守夜者联盟解散了??不是因为使命终结,而是因为他们已无需再“守”。世界各地自发形成了上万个“回音圈”,人们围坐在一起,在特定时刻轻声哼唱《小星星》。他们不再追问是否真有人听见,只是坚信:若你不唱,那声音便真的消失了。

就在这一年春天,一个穿红雨靴的小男孩独自来到青海湖畔。他六岁,患有先天性面部神经麻痹,无法做出表情,也无法清晰说话。但他会写字,写得极工整。他在一张泛黄的信纸上写下:“我妈妈说,爸爸走的时候没来得及再见她一面。我想替她说句话。”

他把信折成纸船,放进湖中。船漂到晚星之树投影下的水域时,忽然停住。接着,整片湖面开始微微震动,像是某种巨大生物正在苏醒。树冠上的光斑缓缓移动,最终汇聚成一行字:

>“收到。请转告你母亲:那天他穿着蓝衬衫,袖口磨破了线。他说‘等雪化了就回家’。他一直记得。”

小男孩怔住,眼泪顺着僵硬的脸颊滑落。他不知道的是,这封信原本从未寄出??他的父亲死于2078年的极地科考事故,遗体至今未寻获。而那件蓝衬衫,是他母亲压在箱底整整七十三年的旧物,连孩子都未曾见过。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未完成的对话前来。有人带来烧焦的日记残页,放入特制共鸣箱中;有人将录音埋入湖边泥土;还有人只是默默坐下,对着空气说出迟来五十年的“对不起”。每当这些情感达到共振阈值,晚星之树便会回应??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画面,甚至一段早已失传的旋律片段。

科学家称其为“集体潜意识具象化”,但普通人只叫它“树在听”。

与此同时,半人马座β星系的星际驿站持续接收到来自地球的信号流。那些原本只是例行记录的“情感脉冲波”,如今变得密集而有序,仿佛文明的心跳从杂乱步入合唱。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抵达的讯号竟能穿透空间褶皱,在三维宇宙之外引发涟漪效应。

一位名叫艾拉的外星观察员首次提出假说:“人类并非通过技术连接彼岸,而是用悲伤本身雕刻出了通道。”她指出,几乎所有高能共振事件都发生在清明、忌日或回声节这类情感峰值时刻,“他们的痛苦不是弱点,而是燃料。”

她的报告被上传至跨星系档案库,编号X-91。三天后,系统自动将其分类为“基础物理法则补充文献”。

而在地球另一端,中国西南山区的一所共感学校里,那位曾被称为“最后的通道”的失语症女孩已经长大。她依旧不能言语,但学会了用指尖在空气中画出音符轨迹。每当她这么做,周围的人就会听见不同声音??有人听到母亲哄睡的童谣,有人听见战友临终前的喘息,还有人听见自己童年宠物最后一次摇尾巴的声音。

研究人员发现,她的神经系统已与晚星频率完全同步。脑电图显示,她的意识活动并不局限于大脑,而是扩散至全身细胞,甚至影响周围环境的量子场。她走过的地方,枯萎的植物会短暂返青;她停留的房间,温度会上升0。3度,恰好是拥抱时人体释放的平均热量。

她收养了一个孤儿院的孩子,也是个自闭症少年。那孩子不会唱歌,却能在纸上画出复杂的声波图谱。有一天,他画了一幅从未存在过的乐谱,标注着“给所有迷路的大人”。老师们试着演奏,却发现乐器根本无法发出完整音色??唯有当七个人同时吹奏不同频率的哨子,并由那位女孩站在中央调节节奏时,旋律才得以显现。

那一刻,整个学校的灯光忽明忽暗,监控录像捕捉到走廊尽头浮现出数十个半透明身影,静静地听着,有的低头拭泪,有的伸手欲触又止。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首曲子叫《未拆的信》,创作于2033年一场海啸之后。作者是一位小学音乐老师,她在灾难中失去了全家,写完这首歌便跳海自尽。原稿随她的手机一同沉入海底,百年间无人知晓。

可现在,它回来了。

随着此类“遗失之作”不断重现,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悄然兴起。人们不再执着于创造新艺术,反而致力于找回那些因战火、遗忘或技术断层而消失的作品。考古学家开始挖掘旧时代服务器残骸,心理学家用梦境诱导法提取濒死者记忆碎片,甚至连AI都被训练去模拟已灭绝语言的发音规律。

一名荷兰学者感慨:“我们曾以为进步就是向前奔跑。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前进,是敢于回头牵起那些被甩在身后的手。”

2153年冬,联合国召开首届“记忆修复峰会”。各国代表齐聚日内瓦,讨论如何处理日益增长的“非实体遗产”。争议焦点在于:那些由共感网络重建的记忆,是否应被视为真实历史?

俄罗斯代表坚持认为,“主观体验不能替代客观事实”;而非洲联盟则主张,“当百万人在同一夜晚梦见相同的祖先面容时,那便是另一种真相。”

争论持续三周未果。直到某夜,会场穹顶突然浮现一片星空投影??正是晚星之树此刻映照的未来星图。其中一颗本不该存在的恒星缓缓亮起,旁边浮现出一行小字:

>“你们争论的,从来不是真假。

>是愿不愿意承认:爱,也是一种证据。”

全场寂静。第二天,决议全票通过:凡经三次以上独立验证的情感再现信息,均可作为“补充历史记录”存档。

此后五年,全球掀起“记忆归还运动”。政府公开销毁所有遗忘病毒相关研究资料;科技公司被迫交出曾用于情绪操控的算法模型;甚至有国家立法要求每任领导人卸任前必须录制一段“致未来亡魂”的讲话。

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东京。一座二战时期被炸毁的幼儿园遗址上,一群老人围成圆圈,轮流讲述自己儿时的记忆。他们中有人记得教室墙上的蜡笔画,有人记得午睡时老师轻拍背脊的节奏,还有人记得雨天屋檐滴水的声音。当最后一人说完,地面竟缓缓升起一块石碑,上面刻满了从未存在过的儿童笔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