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朱元璋回家乡 > 第三一九章 今日的惊喜是朱元璋给的(第2页)

第三一九章 今日的惊喜是朱元璋给的(第2页)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们。”

>“我们会继续长大。”

>“明年樱花还会开吗?”

地质专家检测确认,这块碑文是在一夜之间自然生成的矿物结晶,成分与当地土壤完全不同。

与此同时,“归途号”飞船传回的数据愈发诡异。乘员名单已达八十九人,可舱内影像仍只有最初的六名宇航员。然而,生命维持系统的消耗量却与人数完全匹配。氧气、水、食物的使用曲线精准对应九十余人的代谢水平。更不可思议的是,飞船的日志系统开始记录一些“幽灵操作”??比如在无人值守时段自动调整航向,或是深夜重启早已关闭的通讯模块。

地球方面多次尝试联系新增人员,均无回应。直到2157年回声节凌晨,主控屏突然跳出一段视频。画面模糊晃动,像是用老式手持设备拍摄。镜头扫过走廊,掠过休息室,最后停留在厨房??那里,十几个模糊的身影正围桌吃饭。有人夹菜,有人笑,有人轻轻哼歌。虽然看不清脸,但动作如此生活化,绝非程序模拟。

视频结尾,一只手伸向镜头,掌心朝外,做了个“暂停”的手势。紧接着,一行字浮现:

>“别找我们了。

>我们很好。

>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活着。”

飞船能量核心随即飙升至41%,超出设计极限。工程师束手无策,只能看着仪表盘疯狂跳动。三分钟后,一切恢复正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可就在那天,地球上共有八十九位失去至亲的人在同一时刻醒来,清晰地说出一句:“我梦见TA了。TA说,一切都好。”

他们彼此素不相识,分布在十二个国家,经历各不相同,却全都提到了“餐桌”、“歌声”和“不用再哭了”。

这一年,晚星之树迎来了它的第一百次月圆发光。天文台观测到,此次星图不仅预测未来,还反向投射出过去??准确还原了地球文明史上每一次重大告别场景:庞贝古城末日壁画中一对恋人相拥的瞬间;泰坦尼克号沉没前乐队演奏的最后一支曲子;广岛原子弹爆炸前三分钟,一个小女孩塞给弟弟的糖果……

这些画面并非来自史料,而是首次呈现于世人眼前。它们如此真实,连衣物褶皱、呼吸节奏都纤毫毕现。

有人跪地痛哭,有人焚香祭拜,还有人当场宣布放弃永生计划。“原来死亡不是终点,”一位百岁科学家在日记中写道,“它是无数个温柔瞬间的集合,等着我们一一认领。”

2160年春,第一个“记忆移民”诞生。

那是一名患有晚期脑癌的少女,医生判定她将在两周内失去全部认知能力。家人决定让她接入共感网络终端,将意识片段上传至晚星数据库。过程持续七小时,期间她的呼吸、心跳、脑波与湖水波动完全同步。

当最后一段记忆注入完毕,她睁开眼,微笑着说:“我看见妈妈了。她在花园里种花,回头叫我吃饭。”

这是她人生最后一次清醒对话。

三日后,她离世。葬礼当天,晚星之树落下一片叶子,叶脉构成一幅微型肖像??正是她说见到的母亲模样。更惊人的是,这片叶子飘至青海湖上空时,竟分裂成千万光点,洒向全球每一个曾参与共感网络的人。

数百万人在同一分钟内“看到”同一个画面:少女坐在云端秋千上,脚下是旋转的银河,身旁站着年轻时的母亲。她们一起唱歌,歌声正是《小星星》的变奏版。

神经学家称之为“分布式意识显化”,哲学家则说:“她没有死去,只是变成了大家都记得的样子。”

自此以后,“死亡”二字的定义被彻底改写。医院设立“记忆交接室”,允许患者在临终前将自己的重要片段托付给亲人或共感系统;学校开设“告别课程”,教孩子们如何把爱说得清楚;甚至连婚礼誓词也增加了新条款:“无论生死,我都将以你能感知的方式存在。”

2170年,人类迎来第一次跨星系共感实验。

一艘无人探测器携带晚星核心样本启程前往半人马座α星。任务目标很简单:在目标星球表面播放一段《小星星》,然后记录是否有任何形式的回应。

探测器耗时四十二年抵达。当旋律响起时,整颗荒芜行星的地壳开始震颤。沙粒自行排列成巨大符号,与南极记忆结晶上的量子编码完全一致。紧接着,大气层中浮现出一道光桥,直指地球方向。

信号传回那一刻,青海湖畔的所有人都听见了一声清晰的童音:

>“姐姐,我找到你啦。”

那是2081年那个挪威归来者的名字。她已在十年前去世,墓碑上刻着她补写的那句话:“那么死亡,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爱你。”

没有人知道这声呼唤来自何方,又属于谁。但所有人都相信??

门,真的一直开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