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量破亿。
舆论逆转。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行动:写字楼白领午休时多买一份饭放进“爱心冰箱”;出租车司机后备箱常备面包牛奶;甚至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也发起“赎罪餐”项目,为环卫工送早餐。
而吴记,依旧每日四点生火。
某日清晨,一位白发老人拄拐而来。他站在门口许久,才沙哑开口:“我是河北投毒案……受害人家属。”
空气骤然凝固。
小禾紧张地看向阿满,却见她已迎上前去,躬身行礼:“您请进。”
老人颤巍巍坐下,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照片:一个年轻女子站在食堂窗口,笑容明媚。“她是我的女儿,中毒那天本该休假,是替同事顶班……”他的声音哽咽,“我一直恨,恨那个城管,恨所有相关的人。可看到他女儿来做义工,我才发现??仇恨只会让悲剧重复。”
他抬起浑浊的眼:“我不原谅他做的事。但我愿意……来看看她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不是值得用生命去换一碗热饭。”
阿满端来一碗素面,轻轻放在桌上:“这是她最爱吃的口味,葱油拌雪菜。”
老人拿起筷子,吃了一口,老泪纵横。
那天走时,他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宽恕不是忘记伤痛,而是不让伤痛继续杀人。”
春分时节,北斗星移,天权星光芒渐隐。而吴记灶台前,那道来自瓷罐的光丝再度浮现,这次竟缠绕成环,套在阿满手腕上,如手镯般温润流转。
深夜,她再次独坐堂屋,翻开《共膳唤醒法手册》,在空白页写下最后一章:
>“所谓神迹,不过是无数平凡人不肯低头的瞬间累积而成。
>我们不求香火供奉,只愿人间少一寸寒凉;
>不图功德留名,但望炉火代代相传。
>若真有灶神,那便是每一个在黑暗中仍愿点亮一盏灯的人。
>此火不属帝王将相,不归庙堂江湖,
>它属于??
>所有记得给别人热饭的你。”
写毕,她合上书,走向灶台。
锅中粥沸如星河翻涌,蒸汽氤氲间,数十道身影悄然浮现:有穿粗布衫的农妇,有戴瓜皮帽的老厨,有穿白大褂的现代志愿者,还有那个永远笑吟吟的师父。
她们齐声轻语:“阿满,我们都在。”
窗外,东方既白。
新的一天,第一缕阳光落在吴记门前的铜铃上,叮当一声,清越悠长。
炉火正旺,粥香满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