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她召集柳芽、韩九章与李昭,在学堂密室召开紧急会议。
“我们错了。”她开门见山,“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千灯计划’是在重建天枢院的职能,其实不然。天枢院从未真正覆灭,它只是化整为零,藏于民间,传于血脉。我们的使命,不是恢复旧制,而是让这种精神公开化、制度化、永续化。”
韩九章皱眉:“先生之意,是要将共算体系彻底改组?”
“正是。”沈知微取出三份文书,“第一,我拟向陛下奏请设立‘共心理政司’,隶属御史台,但独立运作,专司全国重大隐案复核与制度监督,首任主官由各地推举贤能,三年轮换,杜绝权力固化。”
柳芽点头:“此举可防一家独大。”
“第二,”她转向李昭,“你带回的《九章补遗》中,有一章专论‘民心折算术’,提出以百姓满意度替代部分赋税考核指标。我建议在全国推行‘民评赋改试点’,让百姓直接参与地方财政决策。”
李昭眼中闪过光芒:“这等于把算盘交到了普通人手里。”
“第三,”沈知微声音转沉,“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谁来监督监督者?童子军已有二百余人,权力渐重,若无制约,终成新弊。因此,我提议成立‘共算监察会’,成员不限身份??农夫、工匠、盲童、寡妇皆可报名,经公开答辩选出十人,拥有随时调阅任何一份共算档案的权力。”
室内一时寂静。
良久,韩九章叹道:“先生这是要把权力的根,种进泥土里啊。”
沈知微微笑:“因为它本来就在那儿。”
奏疏送达长安七日后,皇帝召集群臣议事。争议激烈,尤以宗室最为反对,斥其“动摇国本”“纵容刁民”。然皇帝沉默听完,提笔批曰:
>“朕读沈卿所奏,恍然有悟。
>昔年太宗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沈卿所谋,乃使舟与水同心共行。
>准其所请,着礼部拟定章程,三年内推行至天下郡县。
>另赐匾额一方,悬于共算学堂正堂,文曰:‘天下共心’。”
旨意传来当日,恰逢春分。终南山桃花盛开如海,千灯齐燃,铜铃响彻山谷。
然而喜悦未久,变故陡生。
三日后,敦煌急报:考古队在碎叶城深处发现一座地下石室,壁上刻满星图与数字序列,中央石台上供奉一具青铜棺。经开棺查验,棺内并无尸骨,唯有一枚黑色玉玺,印文为篆书四字:“天命归算”。
更令人震惊的是,随棺出土的一卷羊皮诏书中记载:武周时期,武则天曾秘密组建“天枢暗阁”,遴选七十二名算士,潜伏朝野,代代传承,任务只有一个??等待“共算之世”到来,便将此玺交付“持铁算盘者”。
“他们一直在等我。”沈知微抚摸着玉玺,神情复杂。
柳芽警惕道:“这或许是陷阱。若有人借‘天命’之名操控舆论,岂非另立神权?”
沈知微默然良久,忽然一笑:“那就让它成为象征,而非权力。”
她命人将玉玺铸入共算学堂大殿地基,仅露出一角,上立石碑,刻字:
>“天命不在玺,而在万人执笔之时。”
此事传开,民间震动。有人称她圣贤,有人骂她亵神。但无论如何,一股新的浪潮已然掀起。
这一年夏,第一批“民评赋改”试点结果出炉:三个县因百姓评分过低,县令主动请辞;五个州因财政透明度提升,税收反增两成。更有意思的是,某村百姓竟自行发明“豆子投票法”??黑豆代表不满,白豆代表认可,每季投一次,决定村中经费分配。
秋收之际,共心理政司正式挂牌。首任十位监察会成员抵达终南,其中最年长者八十三岁,是一位曾被冤判三十年的老农;最年轻者十一岁,是盲童记账团成员小阿乙。他们在学堂门前宣誓,声音稚嫩却坚定:
“我以良心起誓,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只为天下一本真账。”
典礼当晚,沈知微独自登顶终南山最高处。夜空清澈,银河横亘,仿佛无数星辰在演算天地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