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可汗回忆录全文 > 第551章 要多多用心(第2页)

第551章 要多多用心(第2页)

那是用特殊药水书写后隐去的记录,唯有在特定声波频率下才会显现。内容赫然是:

>“贞观一百二十五年五月初八,收吐蕃金驼二十只,折银三千两,换得陇右驻军布防图一份。”

>“同年六月十九,户部侍郎周某授意修改军粮采购单,虚报麦种损耗一万石,款项转入西市钱庄王氏账户。”

>“七月十一,兵部郎中李某收受龟兹商人馈赠宅院一座,位于崇仁坊东南角,契书藏于东厢地窖第三块砖下。”

一条条,一笔笔,全是朝中重臣与外敌勾结的铁证!

现场哗然。几名大臣当场瘫坐,更有甚者转身欲逃,却被禁军迅速控制。皇帝虽卧病在床,闻讯强撑起身,下令即刻封锁皇城,彻查涉案人员。

当晚,天算院总部灯火通明。沈知微亲自指挥破解龟兹账本,结合声纹显影技术,绘制出一张横跨三十年的“黑金流向图”。图中清晰显示:自贞观九十年代起,共计两千四百余万贯国库资金,经由“寅支卯粮局”层层洗转,最终流入吐蕃、突厥、南诏等敌国treasury,用于购买兵器、训练间谍、收买唐臣。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资金多数打着“慈善赈灾”“文化使团”“商贸补贴”等名义合法出境,甚至有户部尚书亲自签字批准。

“他们不是腐败。”李昭看着地图,声音冰冷,“他们是叛国集团,而且是以财政为武器的战争组织。”

柳芽握紧拳头:“现在怎么办?公开全部证据?”

“不行。”沈知微摇头,“一旦全面曝光,势必引发政局动荡,甚至内战。我们需要精准打击,瓦解核心,同时保住国家运转。”

于是,“织网计划”启动。

接下来的一个月,天算院派出七十二名精干核算员,伪装成商贾、僧侣、游医,分赴全国各地。他们的任务不是揭发,而是重建地方财政监督体系??每到一地,便秘密培训一批本地青年,传授简易审计法、数据交叉验证术和反监听通信技巧。

与此同时,终南山研发出新一代“无声算机”:外形如普通木盒,内部以磁石驱动微型齿轮,可在无光源环境下进行复杂运算。每一台机器出厂前都被植入唯一编码,且设有自毁机制??若被强行拆解,核心部件将在三息之内粉碎。

半年后,全国已有三百余座城镇建立起独立于官府之外的“暗账节点”。它们彼此不通信息,只向上级中枢定期发送加密摘要。一旦某地发生舞弊,周边五个节点会立即联动核查,形成不可篡改的证据链。

这一年秋天,扬州发生一起蹊跷命案:一名盐商暴毙家中,遗书称欠债累累,羞愧自尽。官府草草结案,将其产业拍卖抵债。

但就在拍卖当日,一位老渔夫突然闯入现场,手持一本破旧账册,高声朗读其中内容:“该商近三年向淮南转运司行贿共计八万贯,换取私盐配额;另有一万二千石官盐冒充民产销售,获利七十万贯,其中三成流入宰相府管家私人账目!”

全场震惊。官差欲抓人,却发现那账册竟是用海藻汁写成,遇水即溶。老渔夫笑着跳入运河,消失不见。

三天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成都、襄阳、太原。每一个揭弊者都使用不同手法,留下无法销毁的证据。有的将数据刻在棺材内壁,随葬入土;有的绣在戏班戏服夹层,演出时当众撕开;还有一位寡妇,竟把整套贪腐链条编成儿歌,教给全村孩童每日吟唱。

风声鹤唳,百官胆寒。

终于,在一次早朝上,左仆射杨慎行当众跪倒,呈上辞官表,并坦白自己二十年来参与“寅支卯粮”系统的全过程。他哭诉道:“起初只为升迁,后来身不由己。如今回头,方知已成国贼。”

此事如同推倒第一块骨牌。

短短四十日内,先后有四十七名高官主动认罪,牵涉金额超过三千五百万贯。皇帝震怒,下令组建“特别清算法庭”,由天算院提供技术支持,逐案审理。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沈知微始终未曾露面。她回到终南山一间小屋,每日教村童识数记账。有人问她为何不居高位,她只笑答:“权力会变质,唯有常识永恒。”

又一年春至。

黄河第三次汛期来临前夕,天算院发布《全国水利健康报告》。报告显示:过去十年,全国主要堤防达标率由不足四成提升至九成七;农田灌溉系统修复率达百分之百;更令人惊叹的是,因洪灾导致的粮食减产,连续八年保持为零。

民间欢腾,称此为“真账之治”。

某日清晨,柳芽来到沈知微居所,见她正用炭笔在墙上画一幅图。线条简单,却是整个帝国的财政神经网络:从最基层的村落记账员,到州府核算站,再到终南中枢的“连环推演机”,层层相连,宛如生命脉络。

“你看,”沈知微指着图中央一处空白,“这里原本应该是个大脑,对吧?但我把它留空了。”

柳芽不解。

“因为真正的决策者,不该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精英。”她轻声道,“而是这条网上每一个愿意诚实记录雨滴数量的人。他们才是国家的心跳。”

柳芽久久伫立,忽然泪流满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