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没有第一时间召见这些家伙,一来是军务忙,最近光忙着扩军打仗来着,暂时还顾不上招贤纳士,二来是先让李善长和冯国用过过筛子,让二人考校一下他们的才学。
这次召见不同于考试,只要能让鲁锦满意了,是可以直接授官的,这样的特殊机会,当然不能让什么阿猫阿狗都轻松混进来。
等二人先选出一批后,把名单和背景这些简历交给鲁锦,鲁锦又让他们俩给这些人介绍如今帅府的行政架构,以免等召见的时候,问他们问题来个一问三不知,那就搞笑了。
文武两院和秘书局这玩意,可以对应尚书省和枢密院,还有中书省,这些自不必说,这些江南士人更感兴趣的其实是地方上的行省、府、县、镇、村这五级行政机构,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镇和行省。
鲁锦仿照宋朝,在行省搞出三权分立的架构,但名字又不一样,设左右布政使,左右都指挥使,左右按察使,按察使这个官名还是从唐朝借鉴的。
元朝的行省长官之下设有参政,而鲁锦这边的行省一级则设有各种厅,与元朝的参政类似,但职权更为明晰,只负责管辖一类事物,只不过因为目前缺人,建制暂时还未完全成型。
这些他们倒还可以理解,既承袭了一部分元制,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最让他们吃惊的其实是镇和村这两级行政单位,确切的说是镇。
这不是说以前的朝代没有乡镇和村庄这种等级的划分,而是以前的朝代从来没有在这两级行政单位设置正式的衙门和品官。
其实宋朝的县下面也有乡(镇),或者都、图,南方称图,北方称里,图和里都类比村庄一级。
元朝的制度融合了金宋两国的制度,在县以下的基层,也有‘社’这种单位的划分,还是当初忽必烈搞的,五十家为一社,每社有社长一人,负责劝农,调节纠纷,以及上报灾情。
徐州集团的赵均用,就是元朝的社长出身。
只是元朝的社长大多由村民选举,或者由富户豪强充任,并非朝廷任命,也无品级,但需要向县衙报备,身份地位类似半官方性质的人物。
另外元朝还在县以下的基层设有巡检司,主要在交通要道,或者偏远地区,治安不好的地方,负责巡逻缉盗,设巡检一名,从九品,是最低级的军事长官。
而鲁锦的镇就很有意思了,它跟之前朝代最大的不同就是,乡镇上有官方的行政衙门,设有‘镇公所’,还设有镇级行政长官,称为镇长,正八品,有行政权,另设一名内卫巡检,掌管一个乡镇的兵,大概一二百人,相当于连长,属内卫军系统,负责从各村征兵和练兵,同时也有巡逻和治安的职责。
村级就没有衙门了,但也设有最低级的品官,每个村设村长一名,从九品,负责协助镇长执行县里派下来的任务,在自己家里办公。
村长的人选也很有意思,秦汉时的里长,唐宋时的坊长厢长,朱元璋在明初时,还在每个村里设过粮长,负责协助官府收税。
以往这些朝代的‘村长’,多由地方豪强族老乡绅充任,到了朱元璋的明朝也是如此,专门挑村里的豪强富户担任粮长,因为老朱认为‘穷生奸计,富长良心’,用富户充当粮长,这些人肯定不会贪污。
甚至明初有十几年取消科举的那段时间,南直隶各个村的粮长,是可以直接上朝的,村长直接向老朱这个皇帝负责,也是没谁了。
那段时间因为没有科举,老朱采用举荐制,他自己还从这些粮长中提拔了不少人直接当官。
而鲁锦设的这个村长,不光有品级,人选还必须由各村退伍的军官,且是在部队服役优秀的军官充任,每任村长执政三年,不许连任,到届必须由村里的其他退伍军官接任。
一帮江南的士人看的面面相觑,镇江来的秦从龙这老头,就捋着胡子问道,“如此在村镇设立官署和品官,会不会出现前宋的冗官之害,这镇长和镇公所,真有设立的必要吗?”
冯国用则是解释道,“这是大帅当初执意要设的,当时大帅询问官制,说自隋唐以来就有九品十八级,既然最小的县令是正七品,那八品和九品为何没有长官,于是就设了这个八品的镇长和镇公所。”
汪广洋皱眉道,“县衙的佐官主簿、县丞这些不就是八品九品吗?怎么会没有呢。”
“大帅说的是县以下的地方政务长官,而不是县衙的佐官和小吏。”冯国用又说道。
秦从龙则追问道,“那这个镇长平时都做什么,若只是协助收税,那县衙不就能做了?”
冯国用再次说道,“大帅的理由是方便收税和征兵,我圣武军是募兵和征兵兼有之,编户齐民之后,每个村要出壮丁十二人,入内卫军操练,战时负责守城或押运粮草,类比如前宋厢军,这些需要镇公所负责。
“还有征发徭役,劝农,以及督办各村的硝田,用来生产火药,暂时只有这些,听说职能以后还要增加,比如在乡镇办学之类。”
一直没说话的陈遇也忍不住说道,“那每个县下面要设多少个镇,若是多了,恐怕会增加帅府不少的俸禄开支吧?”